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对口援藏20年拉近世界屋脊与现代化的距离

2014年08月25日 16:3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沿着318国道翻过米拉山进入拉萨,老远就能看到南京援建墨竹工卡县的希望小学。

  “从前教室就是一排土坯房,仅有的73名学生只能席地听课。”校长尼玛次仁说,1996年,学校盼来了第一批援藏教师,还用援藏资金盖起了新教学楼。如今,在校生705人,当地入学率100%。

  这是中国实行了20年的对口援藏政策的一个缩影。除了教育,这个政策还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在维护了西藏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速了这个位于世界屋脊省份的现代化进程。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和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决策,并相应确立了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的结对关系,对口援藏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20年间,4496名干部和1466名专业技术人员离开父母家人,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藏。

  “对口援藏政策实现了中央治藏方略的突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胡岩说。

  20年间,伴随对口援藏政策实施,260亿元援藏资金、7615个援藏项目落户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农牧民纯收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廖贻东说:“对口援藏所带来的资金、项目以及新观念,有力提高了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藏投资兴业,单向援助正逐步向互利共赢转变”。

  “南京的超市货架上摆着产自拉萨的玛卡,动车上摆上了西藏产5100矿泉水,青稞啤酒、牦牛奶成了抢手货……”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边巴用一系列实例,说明西藏与内地不断加强的联系。

  伴随新世纪以来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中国内地各省市对口援藏方式不断完善,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以干部人才援藏为主,逐步发展为干部、经济、人才、科技援藏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工作格局。

  此外,援藏工作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也趋于完备:截至目前,17个省市、17家中央骨干企业、66个中央国家机关,已实现对口支援西藏全部74个县以及直属部门。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到2020年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2010年举行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援藏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按照本省(市)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来安排。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菁林说,千分之一的援藏资金安排保证了各援助省(市)能随各自财力增长而加大投入。

  这一资金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十分明显。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已落实援藏项目2198个、资金约109亿元,占20年全部援藏资金的四成多。

  尽管成绩突出,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口援藏政策在实施中也遭遇一些瓶颈和问题。例如,援藏人员在藏工作时间一般以3年为主,过去,就有人这样形容个别援藏干部对工作地点和分管领域不熟悉:“第一年摸情况,第二年搞规划,第三年就走人。”

  为此,中国各援藏省市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以增强工作的连续性:江苏要求每批援藏干部领队和副领队先于本批其他援藏干部一年进藏,湖北、河北、广东等省要求由上一批援藏县委书记担任新一批援藏干部领队……

  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陈勇对新机制深有感触。现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陈勇说:“我是提前一年入藏的,在与上一批援藏干部的交接过程中,我对自己今后将重点做什么、怎么做了然于心,这样更有利于援藏工作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此外,针对西藏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干部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各援藏单位逐步改进选派方式,提升选派质量,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干部人才结构日趋合理。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增加到363名,是第一批的两倍多,过去“援藏党政机关干部多,专业技术人才干部少”的状况得到缓解。

  对口援藏政策实施以来,在拉近西藏与现代化距离的同时,也利用人才和资金支持,加强了对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

  西藏山南错那县勒布新村门巴族女子次仁群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演唱萨玛酒歌的“金嗓子”,也是西藏众多非遗传承人因援藏而解决传承问题的受益者之一。前些年,安徽援藏干部协调文化部门筹措资金,找上门帮她收徒传艺,还找专人写作具有门巴特色的歌词,让人们按门巴语言和古曲演唱。

  次仁群宗说,每当游客来村里旅游,援藏干部常常拉上他们来欣赏的萨玛酒歌。如今,她也吃上了“旅游饭”,在传播了酒歌文化的同时,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执笔记者:郭鑫 参与采写记者:张京品、刘洪明、王军、黄兴、杨三军、许万虎、索朗德吉)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