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超部分发达国家

2014年09月25日 09: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在今年9月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参观者在联想展台前体验新产品。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中国制造业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追赶,已经初步具备跻身制造强国的基础。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加拿大、英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参评的38个国家中位列第一,并在5年内将保持这一地位。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同样位居全球第一。

  加强自主研发,市场是引进技术重要平台

  “中国制造”的起点并不高。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将其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端技术转让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成为引进技术的重要平台。三峡大坝的建设和高铁的发展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作为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之一,三峡大坝装备了多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大坝左岸电站14台机组的设计制造以国外企业为主;右岸电站的12台机组以国内企业为主设计制造,其中8台机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同等设计制造水平,而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力设计、电磁设计、冷却方式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所突破。外国公司在签订供货协议时,都承诺将相关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的电机制造企业。

  另一个范例是高铁。去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对于掌握高铁技术的外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是一块独一无二的大“蛋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说,这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安装70万千瓦的水轮机组,也没有一个国家建几千公里的高铁。这就增加了中国的谈判筹码,使我们有能力让外国公司向中国转让技术。

  “只用了6年时间,中国就从高铁技术的进口国变成出口国。”俄罗斯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国际财政中心博士、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谢尔盖·萨温斯基对“中国速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提升竞争力,跻身世界制造业大国之列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很多领域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非前沿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戴维斯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在部分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大量研发投入的支撑。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9年的1.7%提升到了2012年的1.98%,已超过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对产业研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巨大的研发投入,换来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2013年,中国销售了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世界同类产品销量的20%,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成功完成制造,登顶世界新高峰;重达2000吨的世界首台超大型煤制油反应器交付,标志着我国相关企业跻身世界顶级石化装备生产商行列……

  对于这样的成就,李晓华认为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随着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赶超速度会慢下来,对原始性的自主创新要求也就更高。”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邵立勤表示,一些问题仍旧制约着我国的创新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

  问鼎制造强国,亟须提高创新和市场能力

  美国制造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查德·毛特雷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任何国家来说,制造业的竞争力都在于创新。中国的产品虽然行销世界,但缺少能俘获人心的高端品牌,也缺少狂热的拥趸。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美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认为,美国在技术上之所以长期领先欧洲、日本,关键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工程师的方向是技术突破,靠把某样东西改进1%得不了优。美国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氛围的。

  创新的土壤是机制和环境。对此,李晓华坦言,“中国制造”若想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让企业有意愿创新,并得到相应的回报。邵立勤表示,为了在重点领域寻求发展和突破,我们需要研究3个问题: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行业级和国家级的创新实力以及形成以创新为主线的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的创新指数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二十九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更高端的创新。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也是未来中国的实力所在。

  (本报北京、华盛顿、约翰内斯堡、莫斯科电 记者强薇、罗春华、吴成良、苑基荣、张晓东)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