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18大后中国政治变化:反腐为改革铺路 推进依法治国 (3)

2014年11月12日 05: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03新规频出:改革风向标

  有人说,十八大以来的两年,每年都是“禁令之年”,给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戴上“紧箍咒”。

  而据本报梳理,两年来,仅中央层面发布的新规就达到30多条,平均每个月都有新规设立。

  比如工作方面,有对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有包括差旅标准、公务接待在内的工作内容的规定,有清理办公用房、停建楼堂馆所等对工作场所的规定,也有对干部提拔等政治生态的规定。而在生活方面,中央层面的新规则更加“事无巨细”,包括婚丧嫁娶、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等“细节”问题,都囊括在内。

  “从小事小节上严格查处和规范,对党政干部也是一种爱护。这是在整肃整个官场的作风和纪律。”杨伟东说。

  除了新规,两年来,中国政治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机构变化。统筹全局、跨部门和机构、灵活多变的“小组制”,成为外界关注中国政治的另一个风向标。

  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任副组长;此后,从省到市到县,这一不同层面上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机构纷纷成立,成为一个垂直的高配置“改革系统”。

  与全面深改小组一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同期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2014年2月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3月成立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理由是相同的:这几个中央层面的新机构,均由习近平亲自挂帅。

  在许多专家看来,这种高层次、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其目的就在于破除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可能遇到的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包括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与企业利益等。换句话说,新机构的设立,其针对性是非常强的:传统机构设置难以解决的、但又确实极为重要的问题,都交由高级别的“领导小组”这一“改革之矛”来予以破除。

  比如“国安委”这一制度创举,就是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所成立,其委员会的成员则涵盖党政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安全力量;要在军队系统展开反腐和整顿,也需要新的权威机构指挥运行。

  而这种机构设置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改革指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2013年12月,小组成立;1月,小组即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敲定了小组的工作规则、机构设置等问题。到目前为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小组召开了六次会议,讨论的问题都是关系到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财税改革、户籍改革、司法改革、农业改革、科技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从“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到选择上海作为司法改革的试点,从调整国企“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到“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计划的宏观管理,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每一项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背后都有这一领导改革最高机构的身影。

  04依法治国:正全面推进

  观察中国政治,刚刚过去的10月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横截面。中国两年来政治变化的重要议题,都在这个月里有浓缩的体现。

  10月1日国庆节,习近平再次强调将目标凝聚到“中国梦”上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继续讨论改革的重要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幕,总结一年多来的作风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完成反腐后的高层人事调整,并且勾勒出未来中国的宏伟法治蓝图。

  毫无疑问,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四中全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万余字的《决定》、180多条具体改革措施,让很多法学界人士都感觉一时难以“消化”。这份法治中国的纲领性文件,不仅重申了执政党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更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层面进行了详细改革部署,所涉范围涵括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和全社会,体现出“共同推进”的依法治国思路。

  因为依法治国,从来就不只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和全体民众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信仰和规则。

  外界对四中全会有许多不同的期待。在美国,《纽约时报》撰文表示,“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是‘做样子’,而是反映了中共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依法治国对社会稳定起到的作用”,“中国的法治改革前景值得期待”。

  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则将目光聚焦在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制度化上,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两大亮点”,也是“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

  法国广播电台则看到了法治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中国未来反腐将是场持久战,而且更加制度化,这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持类似观点的是香港的《南华早报》,他们援引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的话称,“推进法治旨在排除改革重组中的既得利益干扰,避免地方政府权力的分散和滥用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和扭曲激励机制。”

  在中央的表述里,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第五个现代化”的提法,就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依法治国将是重要一环。无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而深刻、复杂而困难的系统工程,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基本方略”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系统性的深刻影响。记者 申孟哲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