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解读李克强南海“双轨思路”新思维(3)

2014年12月02日 17:2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中缅关系转型

  出席缅甸总统吴登盛举行的欢迎仪式、与吴登盛总统举行小范围会谈、与吴登盛总统举行大范围会谈、出席签字仪式、出席吴登盛总统的欢迎宴会、会见缅甸议会议长兼人民议院议长瑞曼这些,都写在李克强总理14日的行程中,但时间只有半天。而在早先已确定好的日程表之外,还有一场活动。

  11月14日李克强的第一项活动就来到了内比都第十四中学,这是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他与高年级班学生进行了交流。学校共有1500余名学生,开设有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当学生问到中国总理的求学经历时,李克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李克强总理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国政府明年将邀请100名缅甸青年赴华访问,并将增加对缅甸政府奖学金名额。

  在离开学校前,李克强对中外记者说,20年前,他曾访问过缅甸,与缅甸各个年龄层次、诸多民众进行了接触,留下了深刻记忆,深深感觉到缅甸和中国间的胞波情谊。此次抽出短暂时间和年轻人见面,“就是因为中缅的胞波情谊,需要传承,应当永续。”

  “胞波”是缅语中“兄弟”的发音,是缅甸人对中国人的亲切称呼。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亚洲国家,中缅还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议发起国。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曾九次访问缅甸。

  “进行出访准备时,外交部提出应该访问一个民生项目,总理很认可。”洪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曾想过走访缅甸农村,但由于距离远,时间又太紧,就放弃了,换成了由“缅中友协”提出的访问学校的建议,“在出访前两三天才定下来”。

  在中缅双边关系中,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指出,中国外交以往重点都放在发展和缅甸的官方关系上,非官方关系重视不够。此次李克强总理把学校作为访问日程之一,意在传递中国政府对缅甸民生项目以及中缅在民生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视。

  自2011年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受到缅甸政治改革以及外交上和西方走近的影响,中缅关系尤其是中方在缅甸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受到一些冲击。

  “缅甸新政府一开始对西方国家期待比较高,在有些问题上和中国适当拉开了距离。”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外交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当时,奥巴马政府利用缅甸从军政府转而实行文官执政之机,大力发展美缅双边关系,缅甸也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解除制裁,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缅甸新政府渐渐发现,西方国家提供的支持、援助与自己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来自中国的投资在下降,影响了缅甸的民生问题,因此他们也在重新考量,对华关系开始出现了‘回摆’。”

  中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缅贸易额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85.1%。而根据缅方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4月至10月,缅甸边贸额约为32亿美元,其中缅中木姐边境口岸的边贸额达25亿美元,占到其总边贸额的78.1%。中国与缅甸有着22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边贸活动十分活跃。

  11月14日,在李克强总理和缅甸总统吴登盛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缅甸共签署20多项协议,涉及农业、能源、金融、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价值超过80亿美元。协议中包括中方向缅甸提供的两亿美元扶贫贷款,以及中国从缅甸进口10万吨大米的协议。

  “未来的中缅关系将是全面的关系,是扎根民生合作的关系,这样的转型对未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有必要。”上述资深外交人士还表示。

  对于政治上被解禁后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中国政府也释放了开放的接触信号。

  缅甸将于2015年下半年进行举行全国大选,虽然昂山素季的支持呼声很高,但囿于缅甸当前宪法的规定,如果不修宪,嫁给了外国人的昂山素季无法取得竞选总统的资格,而修宪的难度很大。

  在2012年当选缅甸人民议院议员前,昂山素季对于中国有一些激烈的言辞,但在成为议员后,她对华态度日趋积极友好。“这种积极因素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对她的看法也会越来越积极,这样她来中国访问的条件也会越来越成熟。”前述资深外交人士表示。

  “由于国内日程安排,此访只有短短半天时间,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去外地,同缅各界进行广泛接触。”访问前夕李克强在发表于缅甸当地报纸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他在访问的多个场合都表达了这份“遗憾”的心情。

  不只是缅甸,李克强总理在10+8会议上的一番话就道出了中国同包括东盟在内的所有邻国发展关系的态度和原则:“邻国是不能选择的,彼此长相往来,低头不见抬头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中国古训说‘里仁为美’,只要我们始终秉持以诚相待、求同存异之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爬不过去的坡。”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