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子晚报:南京为历史奋力呐喊

2014年12月13日 05:4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国家公祭,意在让国人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今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无需回避!正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贫弱,才导致河山被践踏,生灵遭涂炭。

  “南京大屠杀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意义在于让国人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必须警惕!长久以来,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以篡改教科书、污蔑幸存者、纠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数字等方式,妄图达到抹杀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目的。

  “公祭将是对妄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又一次有力回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体现的是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同时更在向世界宣示,历经侵略战争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铭记历史,南京在行动。从12月起,南京市将南京大屠杀专史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表示,对那段灾难历史,南京人有着切肤之痛,强化相关历史教育,应成为全市青少年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铭记历史,中国在行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同被设立的,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7·7”“8·15”“9·3”“9·18”“9·30”“12·13”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都在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深沉记忆。

  传播真相,新华报业启动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

  史学界有句名言:“历史没有垃圾箱!”再黑暗的历史,人类都无权抛弃。但日本右翼势力殚精竭虑,想将侵略中国的历史扔进垃圾箱。

  600万,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数。

  30万,这是建馆以来,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海外人士的总数。

  历史真相成为国民记忆,才能连接过去与未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纪念馆开始了“行走”。走出南京,走到日本,走向五大洲……

  1991年5月,纪念馆迈出第一步,行走到南京毗邻的安徽马鞍山。

  1992年11月,南京大屠杀展览办到了北京的国家博物馆。

  1994年开始,每年的12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都会东渡扶桑,向日本人民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1995年,日本名古屋迎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展”。

  2001年,“永不忘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赴美展”来到了美国旧金山……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海外的“行走”,会有众多的日本友人帮助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如果没有海外的展览,会有五大宗教同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祈祷?

  当然,那样也就不会有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先生在集会上把南京大屠杀定性为恐怖事件,并振臂高呼:永不忘却!永不忘却!永不忘却!

  纪念馆“行走”中,更多的人知道了真相,而真相更广泛的传播,离不开传媒。

  77年前,日军在南京屠城之际,就有媒体让真相顽强地突破了日军的封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诞生第一天起,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就不遗余力。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烛光祭。“寒冬早来的夜色仿佛庄重的黑色幕帷。13日晚5:30,一支由南京各界人士、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1000多人组成的‘烛光祭’巡游队伍,从江东门纪念馆悼念广场出发,缓缓走上水西门大街。”《新华日报》刊发的《烛光祭》的特写中定格了这个震撼人心的夜晚。

  传播真相,也寻找真相。适逢第一次国家公祭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早早便启动了全媒体阵容的大型新闻行动,彰显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2014年10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记者组赴日采访。11月17日开始,旗下各大报纸和网站推出全媒体专栏《日本寻证》。95岁侵华日军老兵真诚忏悔,愤言想跟安倍“干一架”;日本僧侣大东仁多年帮助收集南京大屠杀证据;高实康稔20年坚守“和平资料馆”展示日本侵略史;松冈环27年采访250名日本老兵,力证南京大屠杀真相……系列报道揭示南京大屠杀更多真相,回击日本右翼的荒谬言论。

  时代在变迁,传播更迅捷。

  2014年9月27日,下午4时许。纪念馆广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策划的为既象征国力国防、体现人民意志,又带有南京城市特征的虚拟“城墙”捐砖活动——“国家公祭·众志成城”在这里启动。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点击鼠标,虚拟城墙有了编号100001的城砖。

  77天后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众志成城”虚拟加砖突破170万块。QQ、微信、微博、二维码……77天来,加砖链接如同一面旗帜,在报纸和互联网上风行,170多万人用他们的拳拳之心,重筑新的“长城”。长城虽是虚拟的,但加砖的虔诚是真实的,强我中华的誓言更是痛彻心腑后的呐喊。新闻行动,传播的已不仅仅是历史的真相,更是薪火相传的民族向心力、国家凝聚力。

  众志成城迈向复兴

  南京大屠杀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

  自1874年初发动侵台战争至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日寇在我中华大地上的滔天恶行罄竹难书,杀人手段骇人听闻:化学武器、细菌战、杀人竞赛、“三光”政策……数以千万的中华儿女惨遭屠戮。仅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就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

  永不忘却,逝去同胞!

  “将二战期间的重大惨案定为国家公祭日一直是国际惯例。”最早在全国两会上提议设立公祭日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以国之名悼念平民死难者,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无上尊重。

  顺乎民意的有力之举,唤起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今年7月6日,由新华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筹建的“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网页浏览人次超过5000万,300多万人在线祭奠和留言。

  “日本以暴虐的行为使中国人扎下了牢固的反抗心理,因此它必将毁灭自己。”

  这是当年德国留驻南京的大使馆政务秘书罗森在目睹南京大屠杀暴行之后发出的断言,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人士对战争结局最准确的预言。

  “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是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更长的历史时段看,日军的暴虐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爱国热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说,“某种意义上,南京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毁灭的起点之一。”

  77年时光荏苒,77载沧桑巨变。历经劫难的南京,正改换新颜。

  中华门,“南京保卫战”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当年,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由此突入南京城,其他几个城门也相继失守,屠城惨案自此肇始。如今,中华门周边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致。

  变化的,不仅是中华门。今年8月,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举行,全世界都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由衷赞叹。

  南京新生、南京巨变,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奇迹,世界瞩目。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以自身的发展繁荣,给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13亿中国人迎来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举行国家公祭,重温苦难历史,必将在全民族逐梦圆梦的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之力。

  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毕生证言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从纪念馆“哭墙”前一束束鲜花到国家公祭网上的万千祭言……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动着一个共同的声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王晓映 陈炳山 于英杰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