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王儒林:净化山西政治生态是富民强省的基础(2)

2014年12月25日 09:10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吕梁,是我省经济被煤炭拖住后腿的一个典型案例。

  过去十多年,煤炭资源富集的吕梁曾创造了“全省发展最快、经济增速第一”的财富神话。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吕梁经济在全省下滑得也最快。1月至9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有267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8.2%,比上年同期净增12户。企业亏损总额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9.2%;利润总额为负的27.6亿元。

  吕梁头顶的光环迅疾褪去,将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问题又一次暴露无遗。如果再不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山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是空话一句。

  这场危机,考验着省委、省政府,考验着企业,考验着每一个人。“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山西当前的经济形势最严峻,倘若换一个视角看,蕴含的重大机遇也最多。

  山西前所未有地凝聚起了举全省之力为GDP变“色”的共识,催生出了三晋儿女共克时坚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智慧。

  市场的无情让同煤人深刻认识到,单靠挖煤、卖煤终非长久之计。他们一手发展电力产业,通过重组漳泽电力,加快建设运城、长治、大同三大煤电基地,一跃成为全省第一大电力企业。一手实施60万吨甲醇、4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一批煤化工项目,“深挖”煤炭高附加值。到“十三五”中期,同煤集团煤化工板块可就地转化煤炭700万吨,成为与煤、电并重的第三主业。

  像这样的一抹“绿”色在三晋大地上越来越多。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1%、4.5%、7.5%,一、三产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二产;在亿元投资的大项目中,非煤产业投资同比增长超过20%,而煤炭工业项目投资出现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近4000亿元,逼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一半。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在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民间投资增速高达40%,而国有投资占比跌破50%。

  专家的解读是:国有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民间投资大多集中在新兴行业,两者比重逆转有利于推动山西经济转型。而民间对大项目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也表明企业家对未来是有信心的,这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山西是一个好信号。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破冰,需要久久为功。

  以资源型企业进军旅游业为例,很能说明问题。

  截至今年年初,我省资源型企业已成为旅游业的投资主体,215家资源型企业成功转向旅游业,投资总额达到320亿元。但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坦言,旅游业毕竟收益较小,短期内还难以支撑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一挖出来就能卖钱,但搞旅游需要前期的硬件投入和品牌宣传,收益周期相对较长。”一位斥巨资开发旅游景区的“煤老板”表示,自己之所以“相中”旅游,更多的还是看好它的未来。

  近与远

  ●近:“立体性”困扰与“去煤炭化”呼声

  ●远: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

  煤炭,不仅让我省经济饱受折磨,还长期面临政治、民生、生态环境的“立体性”困扰。

  在山西,倒在煤上的干部量大面广,因煤炭开采以及利益分配不当等而产生的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根据中科院2014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山西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在全国排第24位,环境支持系统排第27位,生存支持系统排第29位。

  大同南郊区因为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5个乡镇、71个村庄和5个商贸工矿区,10万多间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23万亩耕地因为地裂地陷无法耕种,5万多农村劳动力失业,近7万人、1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左云县大路坡村,因煤而富,因煤而迁。村民先后投资近600万元3次统一建新房,都因为房子一次次建在采空区上,全部废弃,最终不得不第4次整村搬迁。

  据2011年调查统计,全省受煤矿开采破坏的村庄有2550个,由于民宅受损影响村庄村民户数达到29.14万户,涉及98.87万人。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

  雾霾频频来袭,煤炭似乎成了“肮脏能源”的代名词。一些地方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的角度考虑,更是出现了大规模“去煤炭化”运动。

  煤炭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

  对此,国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明确回应:中国的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革命也不是“去煤炭化”。“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好才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核心。

  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在考虑“十三五”规划时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由此可见,山西煤炭仍然可以做一篇锦绣文章。

  省委书记王儒林给这篇文章确定了标题——走出一条 “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向“清洁低碳型”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现代化水平;

  向“延伸循环型”转变,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

  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从这“六型”,我们可以看到主政者的决心:挑战再大也得转型,困难再多也得升级。

  德国北威州鲁尔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借鉴,也使我们有了底气,有了信心。

  因为产业结构与当年的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十分相似,山西被称为是“中国的鲁尔”。

  上世纪50年代,原本以生产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鲁尔区,经济快速滑入低谷。之后,鲁尔连续30多年通过大力实施煤炭产业集约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重视采用新技术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一举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境,成为一个生机勃勃、颇具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

  可以看到,我省的“六型”转变方向,与鲁尔区在城市转型中的路径选择、表述虽不同,内涵却极相似。

  从“苦笑”到“微笑”,只需要嘴角稍稍牵动一下,而就是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来说,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纵然今后一段较长日子里迎接我们的是雪雨风霜,但相信经历过这场危机的洗礼之后,我省一定会画出自己的“微笑曲线”。

  难与易

  ●难:难在畏惧挑战和思想转型

  ●易:用一颗勇敢的心化难为易

  盘点2014年度中国 “热词”,“新常态”无疑名列前茅。

  “新常态”蕴含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生新的挑战。

  “我省长期形成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可能在朝夕之间 ‘变脸’,‘新常态’下的山西经济将经历结构转变的巨大挑战和阵痛。”潘云说。

  然而,比挑战更可怕的是畏惧挑战,比抚平阵痛更艰难的是扭转思想。思想不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企业转型都难以实现。

  有几个现象,可见我省经济思想观念之一斑。

  现象一:到今年10月,我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8.39%,低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

  现象二:全国2570家上市公司我省只有35家,其中有10家从未进行过再融资;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近400家,我省只有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国1400多家,我省只有1家,全国倒数第一。

  现象三:去年有关部门时点大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秒刷卡800多次,我省只有4次,习惯于大量使用现金。

  现象四:2013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只有29.91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省。全省经济外向度仅为7.8%,远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省部分企业贷款意愿不强,满足于财富积累,缺乏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的企业家片面地将不需要贷款作为骄傲;有的企业家觉得够吃了就行了,不必冒险将企业做大;有的企业创业时合伙投资,做到一定规模后又分家单干,满足于自己当老板。

  与此同时,一些官员的 “为官不为”也阻碍了我省的发展。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曾向记者诉苦,现在是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可事就是不办,一个项目审批了好几个月还在原地打转。

  网络上也不乏关于山西人观念保守、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的帖子,其中有一个网友写到: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为经济落后找客观原因。

  是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为经济落后找客观原因。转变思想、深化改革,是实现山西经济转型的关键。

  省委、省政府率先做出表率,革弊立新。

  山西1487个煤检站年内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一条重磅新闻,在全国“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今年12月1日起,我省拉开煤焦公路销售体制三项改革大幕,企业代行的煤炭焦炭公路运销管理行政授权、煤炭焦炭公路运销票据全部取消,省内煤炭焦炭公路检查站、稽查点全部撤销。到2015年年底,我省将启动运行煤炭综合信息平台,为政府依法开展产能监督、运销监管、税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有评论认为,撤销的是煤检站,放活的是整个煤炭大市场。

  省政府还作出了由省长、市长牵头帮扶重点工业企业的决定,李小鹏省长与各位副省长亲自带头深入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渡难关。

  今年8月,晋中市政府在全省首家晒出“瘦身”版的涉企行政权力等3张清单。原有的5175项涉企行政权力中,最终保留使用1874项,仅占比36.2%。“我们做权力‘减法’,就是为了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应。”晋中市市长胡玉亭说。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全省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25个。最近,省政府正在加快研究建立全省域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卸“包袱”。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省企业创新主体加速形成。今年,全省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在省政府力邀下,全国土特产电商巨头“贡天下”落户太原,网上销售山西单品600多个,年销售额2.28亿元;全国首款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创新产品“升级贷”在晋中“试水”,致力于给小微企业金融“解渴”……

  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刻地指出:“净化政治生态是富民强省的基础,实现弊革风清是富民强省的途径,重塑山西形象是富民强省的支撑,促进富民强省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山西3600万人民的迫切期盼,是全省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

  不经历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的道路。

  经济下行压力还要持续多久?

  取决于我们的行动,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和毅力。(记者杨珏 范非)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