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提高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民生基础关键而紧迫

2015年04月08日 16:45 来源:瞭望  参与互动()

  夯实“一带一路”民生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若能扎实地为沿线诸多民族带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致富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将激发亚洲各民族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圆富民之梦”的共识和理想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并推进一年多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而成功的丝路外交,特别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这一宏伟战略的启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要看到,随着丝路战略的推进,阻碍其顺利发展的民生基础的“瓶颈”也在显现。

  国际层面,我国的亚洲邻邦多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特别希望借助丝路经济带建设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另一方面也有受“中国威胁论”之类流言影响的心理疑虑,并对“一带一路”能否真正实践互利互赢互信原则,能否让其国家和百姓明显受益等事关核心利益问题相当关切。

  国内层面,丝路战略的枢纽区多为发展落后的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民寄望“一带一路”能助其走上跨越式发展的富裕路。但相当部分地方政府似乎更热衷于口岸、铁道、公路、航空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而较少关注边疆民生如何与丝路发展建立起有机联系。

  因此,如何提高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民生基础,如何培养沿线国内外普通百姓参与经济带建设的积极愿望和主动能力,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相辅相成地携手改善相关参与国的民生发展,就显得不但关键而且紧迫。

  民生“瓶颈”显露

  现在,各国政府间签署的贸易协定,可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初期阶段国家间的互补贸易。然而,需要考虑到,丝路经济带建设毕竟是庞大的建构性全球交往工程,不像古丝路本质上是游牧民族“民间生命通道”而天然具备民间参与的消费基础保障。

  如果只以国家自上而下的官方贸易为主,忽视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发展规划,就难以迅速构建起以民生必需消费品为基础的“民间交往结构”,形成带动百姓积累财富的致富机制,以及保证其消费能力提高的民间经济基础,就会减弱“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习主席开创“一带一路”的欧亚大舞台,提出这个规模宏大的世界共享共荣的发展远景,从国内讲,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从国际讲,有助于推动亚洲国家和平繁荣和亚洲人民富足的“亚洲梦”。而所有这些的实现的根本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

  所以,基于民生和文化的基础建设,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以实现“中国梦”和“亚洲梦”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深受“丛林法则”影响的大背景下,推进民生建设不亚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可见,在继续大力推进丝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加强民生改善的建设。如果“一带一路”未来一段时期内没能带动丝路要地的百姓实现明显的“民生改善,共同致富”,一些较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百姓的生活仍无重大改变,那么不但可能使丝路发展合作产生难以持续的困难,而且还会给国际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机构提供制造谣言和阴谋的口实。

  构建“共荣共生”新丝路精神

  突破这个瓶颈,既需随时掌握运作中的新动态、新问题,随时出台新对策,协调各国的具体核心利益,又需弘扬一种“共荣共生”的新丝路理念。

  比如,对一些主体民族人口较少的邻国,因受“中国威助论”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的疑惑,只表明我国无意吸引他国人口仍然不够,还需要以大国胸襟依法签订备忘录,签约承诺,以实现对方放宽或取消双方人员自由出入国境的签证手续的疑虑,从制度和心理上帮助实现民间往来在边境贸易通行上的便利。

  同时,要在文化交流上展示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正确新认识,使丝路沿线的人们充分认识人类已进入跨国族群遍布世界的时代,他国小聚居区也可变为友好往来的本国族群的“第二家乡”,尤其是发挥跨国流动商业在开放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巨大作用。

  面对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重重: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和粮食危机、气候变暖、地震海啸、飓风频繁……世界各国只靠自己有限资源很难实现更为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只有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共享,先进技术共用,取长补短,互补合作,才是各国共荣共生的最大利益。

  而“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吸取古代丝绸之路“文明共传承、文化得共享”的历史经验,通过各国资源互补和先进科技互助,来协同解决丝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共同挑战,使得沿线人民逐步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引导各国走向和谐繁荣的优选途径之一,从而看大局、让小利,也就容易解决涉及核心利益的一些短期和局部的矛盾。

  民间开拓“大难题”蕴藏“大机遇”

  2014年夏秋之际,笔者曾在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调研发现,那里民间经营的主要是清真餐饮业和农家乐,经营者主要是回族,其他民族和其他丝路服务行业很少。据悉,甘肃有些回族、撒拉族已开始联合哈萨克斯坦的东干跨国同族和土库曼同族,准备将十种兰州牛肉面和酿皮子等清真风味食品共同推向中亚,用这些大众口味食品先去开拓民间跨国市场。

  但调研中更多看到的是,西北多数通晓中亚语言的少数民族,虽有闲散人口,但连最简单的农家乐也没有技能和资金来办。如不培育和提高这类数量极大的民族百姓的文化素质和营生技能,很难实现其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圆其致富梦这类根本问题。

  这涉及如何实现丝路经济带建设带动西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问题,还关系到更为贫穷的一些亚洲国家的百姓能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交往和民间贸易共同致富的问题。

  民间商贸的培育,需要深入民间之后才能逐步发掘出来。也就特别需要培养语言和感情相通的同源跨国民族,来开拓民间消费市场。否则,即使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完善,道路四通八达,没有百姓的经济交往和民间市场的繁荣,纵然有国家签订的资源贸易的大宗商品过境,丝路经济带恐仍是无法健康发展。

  何况,我国亚洲多数邻国温饱阶层的百姓还占绝大多数,不少国家人均收入甚至比中国还低,没有各国跨国同族与之共同从低价商品交换起步,很难完成民间财富积累。即使就现在我国西部省区市大多数百姓的收入水平,若没有国家特殊政策扶持,也很难参与和提升丝路民间经济。

  加快跨境民族人才教育培养

  现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已经到了该狠抓长远繁荣的文化教育建设的阶段。这其中,围绕着习主席强调的民族百姓的“就业和教育”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丝路经济带沿线的人的生存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文化的培养,就必须看做是“一带一路”重中之重的民生基础建设。

  首先,积极落实与各国签订的文化交流项目,将内容具体化。其中,重点落实与各国的大中专留学生的交流,互相学习语言,培养不同贸易急需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外国和我国的跨国族群人才的作用。

  比如,哈萨克斯坦境内除哈萨克族外,还有东干族、吉尔吉斯族、鞑靼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土库曼族、塔吉克族等在我国西北都有同源民族,可以分别在两国一边学习对方语言,一边研究今后相互从事什么领域工作,能否共同发掘什么创业领域,或如何协作来“共建‘一带一路’,同圆富民之梦”等等民间合作机会。特别是多民族地区,应该主动承担更多培养相邻民族文化教育的任务。

  其次,对国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群众,要策划如何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培养项目。尤其是大中专待业、无业青年和家庭妇女劳力。比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委托由高校、民政和宣传等部门参与,并能推动到社区的“民族文化家园”这类治理示范工程,设法既达到习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提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效果,又可以为沿途百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训培养生存和就业能力。

  这类工程需多方筹集资金,共同市场化管理和运作,并由各地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和对口支边产业规划结合,并使负责合理安排民族群众脱贫就业和培养民族干部的长期任务结合,即做成一项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带动提高民族素质和技能,改善其民生,开阔其眼界,冲破其信仰封闭圈,逐步取得民族和谐,边疆稳定的长治久安工程。尤其可以向世界穆斯林,倡导我国回族那种由于介入商品经济而与不同民族和睦和谐共荣的优秀传统。

  其三,对于跨国流动的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工商业的跨国海外华人,则用开放贷款、减少税务、便利通关手续等政策导向,激发民间力量“闯天下”的气魄和勇气,用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展示21世纪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

  只有把“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目标明确定位和落实在启动亚洲人的内需,以改善百姓民生,走民富则国强之路,“一带一路”的持续繁荣发展才有保障,民族宗教问题也才会有逐渐消解和长治久安的前景。(马曼丽,兰州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导、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吴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