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南方多省连降暴雨 多城进入“看海”模式(3)

2015年06月19日 07:41 来源:央视  参与互动()

  主持人:

  即便我们不是专家像您一样长期在这个领域从事,我们也能够想象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地底下的事情,不仅涉及到一个排水,它还有比如说网络,还有供电,还有其他的一些管网都是在地底下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如果现在就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因为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要面对这么大内涝的问题,它肯定不能让它长期这样,要去做,如果我们要去做事的话,应当从哪儿去做让它见效?

  程晓陶:

  现在一个方面就是从工程上面要增大排水防涝的能力,但是这个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而且应该是有一个分期实施的一个优化安排。但另外一方面,在短期内受淹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有很好应急的预案,要能够形成各个相关部门联动,然后老百姓本身也要能够知道自己的所在城市的哪些点上是高危险区。那么在暴雨发生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回避这些区域。实际上城市的内涝和它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形成,但是它比较快的会消除。所以不是像大江大河那样一淹,淹个把月那种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对一般来说回避那种高风险点还是有可能减少危险的。

  再一个就是说对于像这种低洼易涝的小区,怎么样采取自我防范的措施。比如说避免水进入地下室这样的一些情况。如果有一些基础的防范工作,有好的应急对策,在不可避免减少内涝的情况下,至少我们可以减少损失。

  主持人:

  实际上您说的这样一个城市内涝,它来的快,可能消散的也快。这个损失不会像洪水那么大,像这种客观存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种城市内涝的问题,不会像洪水问题那样对人的触动那么大,因此它可能改的决心和动力也会那么大,是不是这样?

  程晓陶:

  对。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尤其我们现在在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市政的基础设施,可能更多的要关心解决的是交通、道路、供水供气供电这些问题。排水有可能就会被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了。

  主持人:

  好。谢谢程先生。刚才我们在关注的是城市的一些硬件,由于已经城市就是这样建的,你要想把地下的问题现在拿出来修,明显可能是不大现实。其实除了硬件问题,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软件问题。接下去我们要关注,这个软件问题又应当如何去做一些相应的措施呢?

  解说:

  交通瘫痪、房屋受损、街道变河道,近几年来,严重的内涝,成了一种城市病。

  2011年的汛期,一个月之内,全国有14座城市被淹,场面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暴雨过后,从上到下,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城市一下大雨就要“看海”的窘境。2011年,首份关于城市内涝的调研报告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有39%的城市内涝灾害发生超过3次。

  每逢梅雨季节和台风天气,杭州总有些地方会出现内涝。这本由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编写的《2011年杭州市城区积水应急处置一点一方案》详细的罗列了杭州当年的易积水点。而像这样的册子,杭州市市政每年都要编写一次。

  杭州市规划局市政工程处副调研员 盛敏之:

  我们老城区的地面标高,相对来说是整个城区里算比较高的,就是古人选址的时候他也有一定考虑,(内涝是因为)局部的管道破损或者各种原因造成的排水不畅这些原因。

  解说:

  一方面排水管道老化,另一方面却是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扩张,这不是杭州一个地方的问题。就在去年5月,《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开始公示。根据报道,杭城内涝的防治标准,将由此提升到能够有效应对不低于30~50年一遇暴雨的水准。而类似的排水改造,近几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开展。

  2012年7月11日 新闻:

  记者从北京市排水集团了解到,针对汛期北京常常出现立交桥下严重积水的问题,从今年起,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把城区71座下沉式立交桥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提高到抵御50毫米降雨的5年一遇标准。

  解说:

  城市在行动,国家层面上,一部城市排涝管理的法规也出台了。2014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开始施行。条例的第一条就明确了制定的缘由,是为了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管理,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有法规,有规划,有措施。如今,面临汛期的强降雨,又将给很多城市带来考验。每一座城市,还需要再做些什么呢?

  主持人:

  一到汛期,城市内涝就变成了一个人们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是有这样规划的。我们看在2013年的时候,国务院有一个《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到了2015年的时候重要的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再看,这个城市的排水、防涝、防洪减灾的能力要用10年左右,2013年说的,也就是2023年的时候能够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接下去我们请教一下程先生,其实如果从2013年说的话,也就是2023年现在不到10年,还剩8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要建成一个比较完善城市排涝的体系,这个体系怎么叫完善,比如说您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叫做海绵城市。还不到10年的时间,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个海绵城市建成?

  程晓陶:

  现在大家知道我们的思路其实是在调整的。从2013年当时想的是我们尽快的要把这些水排出去。但是到今年国家启动了16个海绵城市的试点,这个思想已经是说我们城市在受淹的同时,我们其实还有城市缺水的可能性。然后在城镇化过程中间,城市自然的去渍、渗透、净化水的这些功能,实际上是人为的被消除了。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海绵城市这样的概念,能够让它再恢复这些自然的这些功能。

  主持人:

  刚才您说到这是一种思路的转变,以前是要把它排出去,现在要利用它,这是一种思路的转变,这意味着什么?

  程晓陶:

  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在排水系统难以很快能够扩大的同时,我们通过这样一些措施能够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也就是说,我们要是从源头上就要来减少暴雨的产流,这样就可以减轻排水的负担。

  但是,这里头有很多的难处,因为源头上要做的话它不是说你做一个点就可以,它一定是要在大面上要铺开做。于是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能够尽快的用比较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面上的这样一个源头控制。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您给我们介绍这些。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确有很多问题是排在排水问题前面的,比如说用水、用电,还有垃圾处理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排水问题是一个隐患,如果你不及时把这个定时炸弹给排除掉的话,它就会定势跳出来去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