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贫困根源在教育扶贫难根治 不能再无视教育失败

2015年06月24日 15:04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

  最贫之贫,贫在教育

  近期,新华社组织探访中国最贫穷人口,并发布了一组展示最贫穷人口生活现状的图片,从图片及文字说明来看,最穷人口的现状,可谓怵目惊心。报道显示,有的地区至今尚人畜同屋,一年只吃三顿肉,吃米饭都奢侈。(6月22日新华社)

  最穷之穷,何以会穷到这种地步?其中固然有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疾病致贫、历史遗留等因素,但从整体来看,所有穷困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教育极其落后、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受教育人口比例极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普遍不重视。正是教育的匮乏与落后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既没有走出去的勇气,也没有利用市场脱贫致富的技术与基本意识。可以说,最穷之穷,穷在教育,这才是贫穷的根本问题。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国家提升、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这已经是老生常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是我们社会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然而,具体在现实的环境中,相比现实的生计,教育往往成为最先被抛弃的东西,尤其在贫困地区,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但于当地居民而言教育仍然是一个奢侈品,学龄儿童辍学者比比皆是,遑论更高层次的技术培训了。新华社探访报道显示,许多贫困地区中小学入学人数呈现“宝塔式”递减,相比上学的成本,让孩子出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补贴家用才是最实际的选择。而即使地方政府的扶贫举措,也往往以盲目地上一些致富项目,或以对家庭的低保补助为主,对教育远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资源倾斜。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教育本身难辞其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教育不能在社会中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经历不仅不是个人价值的加分项,不能在价值创造与财富获取中占据先机,反而成为负资产与“累赘”,这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被很多人视为“鸡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被逐渐看轻。这种种因素致使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反智论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具体到贫困地区,面对更紧迫的生计问题,子女教育被忽视、看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教育的落后对贫困地区的打击是致命的。众所周知,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实用的技能,更在于培养勇气、拓展眼界、培育意识以及启发思考的活力,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所缺乏的正是这些,他们或许不缺资源,但缺乏将资源转化为机会的勇气与意识,他们或许不缺力量,但缺乏将力量转化为财富的活力与眼界,他们或许不缺机遇,但缺乏抓住机遇的勇气。教育缺乏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陷入贫穷代际传递的死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政府花大精力扶贫,花大投入上马扶贫项目,也难以将贫穷截留在一代之内,难以使扶贫措施扎根并开花结果,反而会使扶贫沦为有名无实的政绩工程,沦为昙花一现的烂尾工程。前不久,《半月谈》刊文称,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扶贫之所以越扶越贫,除了政府规划与实施的失误,贫困地区教育匮乏所带来的眼界、勇气与市场意识的匮乏恐怕也难辞其咎。

  最贫之贫,贫在教育。所以,教育问题不解决,贫穷问题恐怕无法根治。由此,我们社会不能再对贫穷地区的教育失败熟视无睹,更不能对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不予重视,否则,不仅贫困地区不能真正摆脱贫穷,教育的萎缩还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村地区“返贫”。

  文/岳乾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