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夫妻房”是对农民工情感诉求的民意打捞

2015年08月31日 09: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 

  据报道,在吉林长春市红旗街附近,有一个名为“工友之家”的工地宿舍。这个有着“农民工小区”之称的宿舍特别设立了一间“探亲间”,可以让工人们在外地的家人到这里探望。同时工地还特意为在工地工作的夫妻们设立了“夫妻房”,最大程度给了工人们方便,既体贴又温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城市。然而,农民工在实现家庭经济功能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不论是观看低俗表演,还是通过“十元店”满足性需求,抑或组建“临时夫妻”,当农民工正常的生理需要和情感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难免会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杂草丛生,甚至会出现“野蛮生长”的情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53.7%的农民工没有业余文化生活,60.9%的务工企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看电视、上网、打牌、聊天成为农民工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而居住状况较差,也让农民工的生理需要和情感诉求缺乏安放空间,让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处于一种被遗忘、被漠视的境地。

  伴随着社会变迁,关爱农民工逐步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为农民工建设“幸福婚房”也好,江苏南京市某建筑工地为农民工设置“二人世界”也罢,只有打捞“沉没的声音”,正视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才能满足他们“潜在的渴望”。

  囿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农民工的情感交流需要、性需求、生育需要、休闲娱乐需求长期地受到抑制,处于一种“吃不着”或者“吃不饱”的状态。正视农民工“求之不得”的无奈艰辛,优化农民工的生存生态,让农民工的生活图景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需要政府、市场乃至社会力量的共同“补血”。

  “夫妻房”不仅是农民工的栖身之所,更是他们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夫妻房”既解决了农民工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政府、企业的人性化关爱。纾解农民工精神贫乏的民生痛点,既需要公共部门的制度护佑,也离不开市场力量的人文关怀。说到底,关爱农民工并不需要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需要具体而微的细节呵护。

  一个旨在让劳动者“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的社会,农民工的生理需要和情感诉求不能处于无人关注、无人操心的边缘地带。就此而言,“夫妻房”只是一个好的开始,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哪怕是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一份保驾护航的工伤保险、一次不拖欠的薪酬发放,带给农民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文/杨朝清)

【编辑:查云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