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内地"打假人"利规范经营 亦加大查案难度

2012年09月06日 15: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9月6日电 香港《大公报》6日刊文说,近年广东涉及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急增。据广州市中级法院透露,一些“职业打假人”已呈现组织化、规模化、分工化趋势。广州中院指出,这种组织化行为加大了查清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难度。他们对于促进规范经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的行为,不应得到鼓励和支持。

  《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6月正式实施后,“假一赔十”成为维权者的利器。与此同时,部分人则视此为“商机”,纷纷以“职业打假人”自居,提起诉讼索赔,甚至出现一些故意引发矛盾纠纷的个案。

  在广东已“闯出名堂”的职业打假人徐大江曾坦言,打假为了生活,但“利己、利民、利国”。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职业打假者能以“专业”的角度与售假商家斗智斗勇,从而净化消费市场。

  徐大江曾在吉之岛百货公司购买6瓶美国进口的“自然之宝蜂胶胶囊”,然后抓住这些商品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漏洞提起起诉,要求吉之岛退货款1134元并依法赔偿12474元。该案一审判决徐大江获胜;但吉之岛不服上诉,二审时提供了已对涉案产品进货查验等证据,最终徐大江仅获退回货款。

  据悉,目前像徐大江这样的“职业打假人”在内地估计有3000到4000人,分布各大城市里,其中广东有数百人。这些人月收入可达3000至5000元,部分人月收甚至高达万元。

  广州中院指出,从近年审判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中发现,职业打假人已出现规模化、分工化趋势。一些职业打假人开始组织公司或团体,聘用或指导一些人到各大商场购买假货或存在问题的商品,然后由专人进行诉讼,这种组织化行为加大了查清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难度。他们有高于普通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对于促进规范经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的行为,不应得到鼓励和支持。(方俊明)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