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欧美比拼刺激经济 中国无需随之共舞

2012年09月18日 1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美联储出台新一轮刺激政策以提振经济  来源:广西卫视

  中新网9月18日电 近日,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法国《欧洲时报》17日刊文说,海外华侨华人更关注其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更大的泡沫以拯救美国泡沫。这种饮鸩止渴、转嫁危机的做法,却因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一再上演。面对这种不合理格局,其他经济体需要睿智应对,保持谨慎,不随之而舞。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这应该是上周最大的财经事件,但也是最没有悬念的财经事件。美国经济迟迟不见好转,市场对实施新一轮刺激政策议论已久,早有心理预期。

  与前两次量化宽松相比,美国是轮量化宽松并没有设定时间和规模,显示出“不见经济回升不收手”的决心。世界第一经济体的这种姿态,也给金融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推动多国股市出现大涨。

  当然,外界也不会被这种短期利好蒙闭双眼。对于第三轮量化宽松到底能否引领美国经济、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秉持悲观或者观望观点的不在少数。

  作为刺激经济的非常规手段,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连续推出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如果说第一轮量化宽松收到了力挽狂澜的效果,那么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则呈现效用递减之势,美联储及其掌舵人伯南克甚至还为此背上了“不懂经济,只懂印钞”的骂名,而正是因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未见效果,才又有了如今的第三轮量化宽松。

  实际上,美国人对此也十分清楚,就连伯南克本人也强调这样的刺激手段不是“万能药”,短期内对失业率的降低不会有太显着的作用,甚至可能没有大幅降低失业率的效果。然而,即便如此,美国在应对经济难题上仍然采取了连续三次同样的货币政策,罔顾“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这恐怕足以显示当前美国经济的困局所在以及世界经济的重大不确定性。

  量化宽松,形象的说即是通过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但美国经济的问题却并不在流动性,而在糟糕的财政前景。伴随第三轮量化宽松,有一个不常见的词汇——“财政悬崖”。其意义是指,今年底到明年初,美国财政将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小布什政府时期推出的减税政策将于年底到期,同时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的政府开支自动削减计划将于明年启动,这可能给美国带来的大规模财政紧缩。

  之前几十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崇尚超前消费,寅吃卯粮,结果导致储蓄和投资缺口太大,欠下巨额债务;如今经济陷入困局,企业不敢增加投资和招聘员工,消费者也捂紧钱袋,经济复苏自然乏力。这个时候,应该更多通过财政政策的使用,说服企业与消费者停止储蓄,增加投资与支出,从而将经济拉出经济学家们屡次警告的“流动性陷阱”。不过,由于担心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美国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手段,加之新一轮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各有政治操作,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此陷入两难困境。于是,拯救经济的重任就落在了货币政策之上,通过新一轮量化宽松对冲“财政悬崖”的消极影响,成为美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更何况,美元具备世界货币优势,可以将经济风险向外界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可能开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刺激经济的大潮。面对当前经济困局,发达国家都有采取大规模宽松政策的冲动。在美国推出无限制版量化宽松政策前一周,面对重重债务危机的欧洲央行也使出狠招,宣布“无限量收购重债国债务”,而从近期报道看,日本、英国等经济体也有意跟进。

  这种刺激经济的大比拼,对于普遍面临债务危机的欧美国家来说或许必要,但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则很可能意味着一场货币灾难。作为海外华侨华人,更关注这种大比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尽管欧美大规模刺激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出口的紧张环境,但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将为第三轮量化宽松带来的美元贬值买单,并需要警惕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给国内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带来不利影响。特别考验中国经济决策的是,欧美国家的做法必然给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带来压力。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本就源于资产泡沫的破灭,然而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却是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更大的泡沫以拯救美国泡沫。这种饮鸩止渴、转嫁危机的做法,却因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一再上演。面对这种不合理格局,其他经济体需要睿智应对,保持谨慎,不随之而舞,既是在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寻求多元途径,也是在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积蓄力量。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