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美国财政风波不断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2013年01月04日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4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4日刊出评论称,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终于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从而使美国经济避免陷入财政悬崖的陷阱。但财政悬崖得以避免,但美国预算之争仍在继续。分析称,这只是该问题得到暂时解决,并不一定确保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因数个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参议院于2012年12月31日进行投票表决之后,众议院终于在2013年1月1日的最后时刻达成协议,避免了增税和自动削减公共支出。该协议包括“布什时代”减税措施、薪资税、资本利得和股息税、替代最低税(AMT)、税务减免、失业保险和住房遗产税。但自动削减公共支出讨论被压后两月再作表决。财政悬崖得以避免,但美国预算之争仍在继续。

  财政悬崖得以避免

  财政悬崖是指税率自动上调及削减美国政府预算支出。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负面冲击的规模为6070亿美元,占美国GDP超过4%。这样的冲击肯定会使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境地。根据税收政策中心的数据,如果国会未达成任何协议,美国民众支付的平均税项将增加3446美元。在过去三年作为美国经济主要且最可靠增长动力的居民消费将会受损。

  民主党和共和党终于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从而使美国经济避免陷入财政悬崖的陷阱。参议院以89票对8票的表决结果通过相关提议,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以257票对167票的结果同意该提议。

  协议的宏观经济影响

  即使财政悬崖得以避免,但其已经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在经济参与者的信心和投资策略层面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去年11月重回收缩区间,居民信心指数中的长期预期指数已表明对美国领导人确保债务长期稳定性能力的担忧。此种不确定性环境对非住宅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设备和软件投资净额下降体现了这一点。

  包括将薪资税上调2%以及终止40万美元以上人群免税期的决定将令消费承压。不过延长长期失业保险期限将在更大程度上抵消上述影响,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更高。事实上,延长针对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布什时代”减税措施的决定将使消费保持与前两年类似的稳定增长。

  财政悬崖威胁结束将增强个人和投资者信心,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随着市场的回升,其也将形成正面的财富效应。但是由于有关债务的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正面影响将较为有限。未来几个月债务上限的预算之争将加剧市场的恐惧情绪。中期来看,缺少稳定赤字的任何显著调整将促使公共债务迅速攀升,这有可能对增长潜力构成负面影响。

  预计2013年个人对增长的贡献度仍将保持稳定,企业投资的贡献度将会下降,由此导致美国2013年GDP同比增长2.3%,而2012年同比增长2.2%。

  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

  该协议与我们预计美国公共债务两阶段管理过程的预期相一致。第一阶段包括避免陷入财政悬崖,这只是该问题得到暂时解决,并不一定确保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因数个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

  首先,2012年12月底已触及债务上限水平,其目前为16.4万亿美元,但美国并未就此进行重新谈判,由此揭开了未来两个月的又一轮预算之争。最后一刻还是会达成协议,共和党将获得进一步的支出削减,以达成协议。

  其次,控制强制性公共支出(规模最大的是医疗保险和社保计划)对确保债务可持续性将是十分必要的。与近期情况截然不同的是,总统奥巴马表示其愿意考虑降低医疗支出。美国预算仍不适合人口老龄化的新现实。

  最后,税法改革尚未完成。这一改革将以消除使高收入人群和企业获益的众多税务漏洞为目标。两阶段过程仍在继续。虽然衰退情况将得以避免,但是由于针对债务上限的预算之争,信心的暂时性提振作用将会迅速消失,我们并不能预期美国经济将会强劲反弹。向紧缩政策平稳过渡将阻碍经济活动出现任何强劲反弹,但也确保了2013年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水平。全球层面可能出现以下情景。

  短期来看,该协议将增强风险偏好,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的吸引力。黄金、美元、日元或美国国债等避险天堂资产应会暂时遭受不利影响。鉴于温和的紧缩政策方式保护了美国需求,全球股市应会做出正面回应。

  由于美国需求强于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上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由于债务上限问题的压力逐渐攀升,全球投资者将采取更为谨慎的方式进行投资。(胡一帆 现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