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刊:《泰囧》真诚朴实 小人物喜剧令国人放松

2013年01月07日 15: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国产贺岁片院线看片研讨会上,演员徐铮推介自己首部导演作品《人再囧途之泰囧》。中新社发 张浩 摄  

  中新网1月7日电  最新一期的香港《亚洲周刊》刊文称,投资不高的《泰囧》无意中成为票房黑马,为岁末过于沉重的国产院线带来了通俗笑点,让观众终于看到一套不那么苦情阴霾的喜剧片。其成功之处,在于用真诚朴实,赢得了观众的心理认同,不空洞说教、不装腔作势的小人物喜剧打开无数“屌丝”观影的欲望闸门。

  文章摘编如下:

  岁末中国院线沉重,唯有《泰囧》带来“示弱”笑点,扫除苦情阴霾,也带来十亿票房奇迹。

  元旦突破十亿票房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编剧徐峥、丁丁、束焕;导演徐峥),成本才3000万人民币(约合470万美元),成绩好到无可争议。一时诸如“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黑马”、“中国喜剧片的希望”等赞誉蜂拥而至。《泰囧》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赚钱的国产片,但赞叹成功之余,《泰囧》又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被称为“票房黑马”的电影,最初人们都不抱期望——《泰囧》搭上年尾的贺岁档,本身就是以陪衬“大片”的身份而出现。我们不妨回望一下2012年底中国院线的“大片”战场,《一九四二》温故苦难揪心裂肺、《王的盛宴》权力斗争充满隐喻、《大上海》剧情空洞硬伤连连,却没有一部能让观众真正感到愉悦的“贺岁片”。唯独《泰囧》为岁末过于沉重的国产院线带来了通俗笑点,让观众终于看到一套不那么苦情阴霾的喜剧片。

  《泰囧》是小品,场面不重磅、剧情不复杂、主创不卖弄,喜剧的规定情境也简简单单。而恰恰这种简单,赢了观众的心,中国电影创作者近年来一直追求“大片”,大场面大概念大历史叙述,动辄将立意拔高到民族深思,但观众的期待并非如此,人们想在贺岁档看到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能产生代入感、生动而有趣的现实,若这现实令人又哭又笑就最好不过。也并非中国观众对精神性毫无追求,只不过电影同样需为现实焦虑提供出口,放眼整个贺岁档期,满目沉痛,只有《泰囧》成为了那道出口。

  疯狂、热闹、纯粹、技术过关、剧情本身差池不大,对一部贺岁喜剧来说,便已达标。两大主角,一个有身份地位,一个是最普通平民“屌丝”——都市中产与村镇观众的需求同时被顾及到。两人阴差阳错成为旅伴,在泰国共同冒险,冒险过程也算作出了诚意:人妖、按摩、僧侣、异国风光、发微博、孔明灯、节日氛围、乃至黑社会,风光片的元素应有尽有、鲜亮有趣。

  对国人而言,去泰国旅游是“很接地气”的消费,《泰囧》则将这种消费想象转化成视觉,完成一场大展拳脚的泰国之旅。主线是猫捉老鼠的任务模式,三个男人一台戏,正反两派都将行为模式所导致的喜剧效果发挥至极,虽然桥段都不新,动作场面也有模仿早年成龙电影的痕迹,但热闹疯癫地糅在一起,爆笑效果已能让观众满意。

  《泰囧》更成功之处,则是获得了观众的心理认同。西汉兵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说:“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而《泰囧》通片都在“示弱”,人物塑造“囧”到极致——不会有人的泰国经历比片中更糟更囧,且在将一个中产人士塑造成失败、倒霉、毫无形象的落魄草根的过程中,创作者展露了足够的真诚。“有钱人”不但没有丝毫的优越感,还彻底放低自己,和“屌丝”站在同一战线。

  小人物的“心灵鸡汤”永远比大人物的“教化隐喻”有市场,国人的现实生活已够累够虚弱,《泰囧》则恰好满足了观众观看“比我更弱遭遇”的心理需求。它属于完全不会让人解读出“自以为是”的电影,没有大道理、没有装腔作势,只有很诚实的疯癫,很努力地博人一笑,因此,它打开了无数“屌丝”观影的欲望闸门。将真诚朴实用自我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本身就已成功大半。这其实也是当年“大片”尚未席卷贺岁档期之前,冯小刚式喜剧深得国人之心的原因。

  十几年过去,中国电影的路向在悄然发生轮回,不同于“冯式幽默”浓厚的市井味道与机智对白,新世代笑片如《泰囧》,则更令人看到了国产喜剧小品有可能创造的新格局——“贺岁片”在国际化中显现出更强的本土性。

  喜剧片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具有发挥空间的类型片,但却一直少有创作者认为喜剧片也能做出“大片感”,其实并非只有大议题大论述才赢人心、才“国际化”,《泰囧》结合风光片的类型组合,一样作出了很好示范。倘若当初能料想到如此卖座,想必创作者会将片中的豪华酒店、异域风景等空间做得更有视觉效果。而观众如对这类国产电影建立起期待,那么未来的贺岁档便会少些黑马,多些成熟的类型制作。

  当然,笑料虽好,笑过就忘也是事实。有些电影的存在,注定不为成为经典,而旨在创造能抚慰人心的观众体验。这种抚慰对中国观众而言尤为必要。当更多创作者清醒于这样的市场现状时,可预期的“票房黑马”才不会成为对成功模版的简单复制,而将创造“国产片”的独特个性。(贾选凝 现为香港媒体从业者)

【编辑:张培坚】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