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间与爱情 看《半生缘》

2013年02月28日 16:2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张爱玲

  走进剧场的时候,戏还没开始,提前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两个符号性道具:始终悬挂在舞台上方的钟表与摆在它正下方的玫瑰。它们已向观众暗示了这个戏的主题:时间与爱情。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虽然在故事情节上借鉴了30年代美国小说《普汉先生》的些许桥段,但张爱玲独特的忧郁气质,对人生虚无飘渺的感叹,以及丰富的中国元素补充,对传统道德困境的反思,使这部略有“嫁接”之嫌的文学作品,依然如空谷幽兰般绽放独特芳香。

  几乎所有戏剧人都有共识:“张爱玲的文字很强大”,一不留神就会心悦诚服使整个戏沦为“张爱玲文学作品赏读会”。有鉴于此,进念·二十面体的戏剧人为充分体现舞台表现优势,可谓煞费苦心,调动各种戏剧元素和剧场技术:意蕴悠长的苏州评弹和金燕玲的动情演唱,一中一西相互呼应,古典与摩登完美融合。至于对多媒体和灯光运用则更是进念的拿手好戏。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们,精准而极富张力的“海派”表演为演出增色不少。细腻的人物造型,丰富的舞台音乐——整台演出用一种全新方式,立体地向观众展开这幅名为《半生缘》的深情画卷。

  香港制造与上海风情

  一座巨型书架上,散落着角色的名字。昏黄灯光下,如同遥远记忆里已支离破碎的片段,象征几位青年男女在不同时空中,人生、感情反复拼接,交错重组的可能性。

  演出开始时我还在担心:由一个以科技和前卫创意闻名华语剧坛的香港剧团来搬演这么一部有着浓郁老上海气息的张爱玲名作,会不会出现“为上海而上海”的“水土不服”情况。但当摩登时代的怀旧歌声响起,一座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慢慢在面前苏醒。伴着吴侬软语的悠扬曲调,评弹艺人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向你讲述这一个大时代下,红尘男女的多情韵事。为了展示上海男女特有的人文情怀,创作团队特别邀请上海的优秀演员来扮演剧中全部角色。演员们充分发挥“海派”戏剧表演狂放与内敛完美共生的特性。特别是导演加入了一些上海本土滑稽戏的表演元素和体现手法,让该剧在表演上有了一种“原汤化原食”的舒适和带入感。

  除了表演,本剧在人物造型和音乐设计上也有让人意外惊喜的亮点。因为本人是王家卫电影和黄耀明音乐的狂热发烧友,自然不会对张叔平和于逸尧的名字陌生。说到人物造型,最让人难忘的是曼璐的红色。从开场材质密实的鲜红短裙,慢慢蜕变到最后质地柔软毫无光泽的暗红睡衣,如同向我们展示了一朵玫瑰衰败的全过程。加上演员多层次的表演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甚至眼角郁积的泪水,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个许多人眼中的坏女人,她年轻、美艳又显咄咄逼人的铠甲下,那颗被时间与命运凌迟的伤痕累累的心。

  第一次知道于逸尧的名字还是多年前听黄耀明的《风月宝鉴》。而这次由他作曲、魏绍恩作词的几首歌曲,皆堪称经典。

  在时间面前,我们都回不去了

  许多时候,观众会盼望大圆满结局,可这样的结局又带着某种对故事情节诡异的自我否定与取消。如果一切之前的误会、苦难、矛盾、折磨最后都可一笔勾销,回到幸福原点,之前所有过程又有什么意义?既然已经历了一切,也就谈不上“回去”了。如同在本剧高潮时,舞台上由多媒体动画透射出来的各种各样钟表,它们一刻不停向前走着,看起来冰冷而残酷,犹如一个遥远的魔咒死死困住一群“回不去”的人。

  他们都拥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可又命中注定或性格使然嫁错或者娶错了人,然后在不同时空里,一次次错过,偶尔跟命运挣扎一下,也在瞬间之后,选择了妥协。一对对热情青年男女变成一个个麻木中年人,其过程叫做“成长”,其结果叫做“成熟”,其借口叫做“责任”。

  娇艳的红玫瑰绽放绝代芳华,无情的钟摆冷酷地提醒着它即将凋谢的无奈命运。在时间面前,我们都回不去了。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王伟样)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