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日本背水一战放松银根机遇风险并存

2013年04月11日 09: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11日电 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东彦上星期宣布了货币宽松的具体内容,其规模之大远超过市场预期。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刊发社论《日本放松银根的机遇与风险》,文章说,安倍政府这背水一战,是否能够带领日本走出通缩的困境,不少分析师还是持有保留的态度。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底上台后提出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经济增长的“三支箭”策略,以带领日本经济走出失落20年的困境。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东彦上星期宣布了货币宽松的具体内容,其规模之大远超过市场预期。

  在新政策下,日本央行将每月购买国债额提高一倍至7.5万亿日元,这相当于美国联储局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国债及抵押债券的数额,但日本的经济规模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此外,日本央行也将加码购买风险较大的上市交易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刺激股市及私人部门的投资。在两年内,日本央行准备将货币基础扩大一倍,以将通胀提高至2%。相对上,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比美国联储局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央行的动作,导致日元下跌及东京股市大涨。实际上,自安倍晋三当首相后,日经指数上涨约五成,日元兑美元也下跌两成多,从80下跌至接近100。然而,安倍政府这背水一战,是否能够带领日本走出通缩的困境,不少分析师还是持有保留的态度。

  日本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5%,名列全球第一。随着这一轮大幅度提高国债的规模,这比重将进一步增加。虽然,日本国债的持有者大多是日本企业及国民,但随着人口老化,日本国民将无法像过去那样支撑日本的债券市场,而外国投资者则将会要求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此外,若日元持续疲软,日本企业及国民也很可能将资金转移到国外,导致索罗斯所形容的“日元雪崩”现象。

  对本区域而言,日本央行的动作,与美国联储局的量化宽松一样,驱使投资者将资金转向高风险的投资,并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从而加大高通胀的风险。

  美国联储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联储局资产增加两倍至3万亿美元。正当美国在讨论何时及如何有序地退市的时候,日本央行接棒推出类似的措施,将使全球市场继续保持资金充斥及利率低下的态势。这无形中惩罚储蓄者及奖励借贷者。

  在利率持续低迷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从趋避风险转向追逐风险,因此经济基本面虽然没有明显的改善,但全球多个股市的表现都回到金融危机前的高水平。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不少游资涌入新兴经济体寻求更高的回报,这不仅给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带来增值的压力,也刺激楼市价格不断飙升。

  由于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在资金泛滥及低利率的情况下,市场周期受到扭曲,因此反周期的宏观谨慎措施如房地产降温,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加坡房地产价格自2004年开始上升,其上升周期已持续了九年。虽然政府自2009年以来推出了七次的降温措施,但还是难以驯服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便指出,外来资金的进出都很快,特别是证劵投资。新加坡与香港这两个金融中心,资本进出的流速更快。虽然亚洲经济体从资金涌入中受惠,但它警告,发达经济体采取的量化宽松,是前所未有及非传统的政策,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如果新兴经济体忽略了资金涌入导致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那资金的流出将影响他们的金融及宏观经济的稳定。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便是在美国加息及热钱撤出的情况下引爆。

  然而,这一轮的低利率周期特长,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一波接一波,将支撑股市及楼市继续上升。此外,通胀预期也使人们更倾向借贷,进行资产投资以保值。这将导致股市及楼市的泡沫越吹越大,除非经济已经没有了周期,否则这资产膨胀总会经历调整的过程。

  亚洲开发银行建议新兴经济体保持足够的外汇储备,以舒缓变幻无常的资金流动所带来的冲击。个别投资者在享受低利率带来的高回报的同时,也应该有足够的储备,应对利率突然回升的风险。资产泡沫越大,过度借贷者的风险也越大。

【编辑:吉翔】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