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中阶人才过剩 教育不能只招生不管出路

2013年06月06日 13: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6月6日电 台湾《联合报》6日刊载社论指出,年轻一代面临“高学历”而“高失业”的“两高”窘境,这反映了台湾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和跨地区竞争的严酷。当前的教育造就了大量的中阶人才,而忽视高阶人才和低阶人才的培养。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教育制度应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多管齐下,为青年寻找出路。

  文章摘编如下:

  年轻一代面临“高学历”而“高失业”的“两高”窘境,其实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也显示工作机会的竞争样态已不像以往,而随着“地球是平的”进程,演化成跨地区的争逐。这是年轻世代必须认知的趋势:你的竞争对手,已不只是和你一起参加考试的这些人。

  在这样的大潮流下,我们也观察到台湾就业市场独有的特殊面向:在一方面,许多需才的企业一直抱怨严重缺工;在另一方面,却有许多年轻人迟迟找不到想要的工作;这和欧洲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截然不同。其问题根源,或可从“劳委会职训局”辅导青年就业的经验中发现线索:一,许多台湾青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二,求职者对于自己想进的行业存有极大的“想象偏差”。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台湾青年就业迷惘的三大病灶,一是年轻人自己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以致想象与现实明显脱离;二是教育制度在学生求学过程中未曾提供有效的就业辅导及咨询,却在高等教育量产扩充的迷思下,误导了学生对人生追求的方向;三是历经刻苦奋斗的上一代对子女过度呵护,或仍以传统职业贵贱的想法左右子女的选择,乃至稀释了他们的独立意志。

  撇开个人或家庭因素不谈,台湾当局如何在施教过程中提供学生更多就业指引和准备,并鼓励社会和企业为新世代创造更友善的工作或实习环境,毋宁是更关键的课题。毕竟,从教育体制着手施力,将比个案经营更为有效。由这点看,台湾教育体制“只管招生、不管出路”的心态,恐怕非改不可。

  放眼世界,不少作法可供借镜。以在欧盟萧条中经济一枝独秀的德国为例,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性向,进行文理及实科教育的分流;辅以精良的技职教育,打造出层次多元的社会分工。德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进入大学,另三分之二的人则在接受专业训练后进入各行各业,如此务实而符合社会金字塔构造的教育体制,打造出德国经济不浮夸的持久韧性,自然也有利于减低失业率的问题。

  对比之下,台湾偏重高等教育而贬抑技职教育的政策取向,则不仅无法提供足敷社会所需的人才,更对社会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让年轻世代掉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深渊。台湾中阶人才过剩,高阶人才和低阶人力不足,就是“量产式教育”最大的后遗症。最近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始强调“适性发展”;这个口号来得何其迟,内容又何其空洞。试想,德国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进行初步教育分流,台湾大学生却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能选择“延毕”或“念研究所”以规避就业。高等教育走到这种地步,已形同在耽误下一代的人生,但决策者可有警觉?

  这并不是说,大学都必须变成职业养成所或职业介绍所;而是说,教育机构不能自我隔绝于社会现实之外,乃至使自己教育出来的学生不知如何融入社会或为社会所用。不可讳言,近20年来台湾高等教育已出现“产业化”的倾向,各大学不断追逐量的扩充与盈余的增加,包括课程的过度商业包装。然而,大学所产出的最重要成品──大学毕业生,却有很高的不良率,有些最后根本无法出售。那么,这个“产业”的绩效何在?

  为青年寻找出路,必须多管齐下。当局方面,应在教育制度上强化社会角色与人才形塑的供需均衡;学校方面,应在心理面与信息面提供学生更充分的就业准备;企业方面,不妨释放更多机会供学生实习,对于“尼特族”类型的初次就业者则多给予指点与包容;家长方面,请多鼓励孩子破茧而出;学生方面,则必须积极让自己作好准备以面对世界。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