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企业家:知识与能力创造应学习中国

2013年06月19日 1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日企业家:知识与能力创造应学习中国
藤原洋。图片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中新网6月1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19日刊载了对日本BroadBandTower股份有限公司社长兼CEO藤原洋的采访文章,藤原洋指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家对技术非常重视,对技术的理解也非常深刻。这一点自己非常羡慕。

  这样下去日本的土壤里长不出“比尔•盖茨”

  问:您与比尔•盖茨等企业家的交往在日本很有名,请谈谈日本企业家与美国、中国等国企业家的不同之处。有人说日本出不了比尔•盖茨,请问您对此有何见解?

  藤原洋:其实我不止和比尔•盖茨有交往,我和美国其他的企业家,比如说史蒂夫•乔布斯等人也都有过交往。和比尔•盖茨熟识是因为他当初创建微软的时候在日本工作,那时候我帮过他的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过很多次,有过很好的交流。

  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我感到日本IT企业家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技术的重视不够。在日本的IT界,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是靠重视技术获得成功的。我想这也是日本IT企业在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没有执牛耳,没有占到一个很重要地位的原因。我想这当然也与日本的社会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很羡慕中国的。我发现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家对技术非常重视,对技术的理解也非常深刻。

  反观日本企业,技术职业者与决策者是两批完全不同的人。用大学里的学科作比喻就是文科和理科的区别,而且互相之间缺乏了解和认识。我想这就是日本的一个体制问题。如何才能把高科技与重视技术的企业家,甚至重视技术的国家领导人连成一体,对日本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重要的。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进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改变社会的体制,不止是靠观念,也是靠技术变革。比如说汽车发明后,世界的《道路交通法》也发生了改变。这是制订法律的人对新的技术有深入了解之后,据此来制订交通规则,从而带来的变化。如今,日本社会过于细分化、固定化,让日本出现了不靠重视技术也能够取得成功的IT企业家。这样下去,日本的土壤里长不出“比尔•盖茨”。

  不应获得诺奖后再支持

  问:日本政府近来提倡“技术立国”。您在著书中也同样提倡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我曾经在江田岛的旧日本军海军学校纪念馆里面看到“技术立国”的条幅。那个时候提出的“技术立国”和现在的“技术立国”有何不同?您和日本政府的主张存在什么异同点?

  藤原洋:二战时期或之前的“技术立国”,是日本为了建造一个军事大国而提出的。日本看到英国产业革命非常成功,德国的军工业迅速的发展,所以日本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希望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那个时候的“技术”几乎全都是军事技术。战后,日本放弃了战争,转而在经济上走市场经济的路线,希望靠科技来赚钱。现在的口号是出于这个考虑。

  但是,我认为日本政府提倡的“为了赚钱的技术立国”还不充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日本人拿到了诺贝尔奖,政府马上就会批预算,可没拿到奖的科研人员依然很穷。作为政府不应该在成果显现后,才去支持某个研究。而应该在研究最开始、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就有选择性地按照长远发展的眼光去扶持。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比如说学校教育,是因为有了完善的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研究者。日本国家不着重去加强基础教育,反而是看谁拿到了诺贝尔奖之后,再一口气给他很多预算,这是本末倒置。这不是“技术立国”。国家不应该只是鼓励和煽动大家去拿诺贝尔奖,而是应该制造出培养诺贝尔奖学者的土壤。日本政府到现在的做法非常表面化、表象化。

  我在自己的著书里面提到的科技技术创造立国,更带有文化的色彩,也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创造立国”。我认为日本应该走这条路,向这个方向发展。战后,日本成了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科学技术更多的是文化。在与他国交流时,不能只用自己国家最强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项目来做贸易,还要进行科技交流。只有这样,日本在提高国民科技水平的同时,才能为邻国、为国际关系作出贡献。科学技术应该起到这个作用,科学技术应该成为日本和邻国之间的交流的桥梁。第二个作用是,科学技术文化可以提高国民的知能创造水平和软文化实力。科学技术文化不应该是为一时的利益而使用的东西。

  “第四次产业革命”将要到来

  问:作为业界知名的企业家,您对企业家所必备的知能创造力是如何理解的?您曾预言“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可以详细说明一下吗?

  藤原洋:我认为企业家应该起到很多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创造出现在还没有的新产业。换句话说,产业革命是 应该由企业家发起来的,企业家承担这个责任。比如说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以前很多需要用人力来完成的,甚至人力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机器轻而易举的就完成 了。利用机器就形成了各种各样新的产业。因为这些新产业的出现,很多此前只能务农的人走进了工厂,找到了工作,因此产生了大规模的雇佣。企业家不应该只负责企业经营,还应肩负着创造新的产业,以此来产生新雇佣机会和社会发展的效果。

  如果只是依靠既有成的产业,只考虑自己公司的事情,是不会有很大前途的。虽然合理化经营很必要,但如果只追求合理化,就会给社会造成负担。比如说以前100个人能干的活,现在只需要70个人,那么雇佣人数就会下降。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只追求合理化,那不仅雇佣会减少,社会也很有可能停止向前发展。所以企业家在谋求经营合理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新的产业。

  从现在开始应该是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新的雇佣机会和岗位的时代。比如说日本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与电器产业,支撑着全日本的技术与雇佣。但细想一下,他们只是照搬了欧美的成功模式。当然日本也在进行改良,但是从“知能•创造”的意义上来说,产业界的努力还是不够。将新发明、新技术转化成新产业,是所有企业家的原点和必须要做的事。可以说是企业家的出发点。

  我曾提出过“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前三次产业革命,为社会创造了莫大的财富。但产业革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我曾在英国曼彻斯特看到,市内黑漆漆的道路上还留着150多年前运煤留下的痕迹。我想当时那里的空气污染一定很严重。日本也曾有这样的时期,现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的环境污染问 题。第三次产业革命创造了电子信息(IT)产业,但这个新产业的负面影响是消耗能源。据我了解,2006年时IT产业消耗的能源占全日本的5%,而到了2025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40%左右。单纯的说,电脑的速度越快、智能手机越普及,消耗的电力也就越大。IT产业的发展得有点太快了,发展得过了份。这就带来了能源的问题。

  第四次产业革命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针对环境能源问题出现的新技术。其中一个可能性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问题。比如太阳能、风能及蓄电等。第四次产业革命有必要构筑“可再生产业”的新社会体制。

  中国学生是日本学生的榜样

  问:您去过几次中国,觉得中日两国间的企业文化有何异同点?您认为日本年轻人应学习中国的哪些方面?

  藤原洋:我前后去过10次中国。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非常合理。我曾经向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询问他对日本大学的看法。他告诉我,日本的大学过于依赖国家,总是伸手向国家要钱,但中国的大学却在经营方面非常得力。他所在学校的三分之一收入来自学费,三分之一来自企业的委托研究,另外三分之一则是他们的自主知识产权来源。

  我通过这位大学教授的话,能体会出中国企业家的想法。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懂技术才能将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所中国大学的经营模式就很说明问题。而日本即使是大企业,也向国家要很多“补助金”。很多日本经营者缺乏企业家精神,将经营不景气归咎于大环境,这样下去将无法维持经营,无法保证雇佣。而中国的企业家则非常具有企业家精神,非常自立。所以我觉得中国真的是用市场原理在行动。在这一点上,日本应该学习中国。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