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两岸青年就业新趋势 面对大陆与全球

2013年07月04日 1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4日电 两岸关系随经贸关系更为紧密,台湾人力银行除了关注每年就业趋势变化外,也会在两岸签署各项协议时调查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意愿赴大陆工作的新鲜人逐年攀升。然而,实际能落实愿望的人却不多。美国《侨报》4日刊载调查文章剖析了台湾新鲜人和在台陆生面对就业市场和自己未来的看法。

  台湾近年高学历高失业情形趋向缓和

  台湾统计部门上个月公布5月份就业与失业数据,失业率连续3个月下滑,来到2008年7月以来最低点的4.06%;5月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失业率跌至4.96%,为近2年来首度跌破5%。

  “高学历高失业”近年引起高度关注,博士生转卖鸡排、硕士研究生从事洗车事业等故事较过去更常见,学历未必是时下就业保证了!台湾大专院校历经转型、合并、升级,导致本科生、硕博士生如过江之鲫,满街都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曾痛批“高学历低就”的怪现象。

  随毕业季来临,台湾平均每年失业率会在6到8月逐月升高。台“行政院主计总处”6月底发布调查报告指出,高学历高失业的情势已渐趋缓和,自2011年以来,整体失业率和15-29岁失业率均逐渐减低。

  不过,面对全球经济趋缓,20-24岁的台湾青年也同样面临高房价和不佳的薪资结构问题;尽管台湾失业率趋缓,就业率却不算高,非劳动人口高,意味着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台湾2013年第一季整体经济表现低于预期,但“经建会主委”管中闵对“保3”表示乐观。今年投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也较去年同期明显上扬,去年受访者中只有7成7愿意投入职场,今年则有9成2;企业端今年也有5成7欢迎新鲜人。1111人力银行公关经理林贤雅分析,新鲜人对经济看好,就业意愿会相对提升。

  另外,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再是求职者梦想,根据1111人力银行调查,服务业的社会地位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三分之二,也成为今年新鲜人最向往产业 (35.33%);根据人力银行数据库,民生服务与百货贩卖的纯服务性质职缺有8.6万笔,较去年增加1成6,比5年前增加1.1倍。

  而公职福利近期受台当局大幅删减和修法影响,去年名列冠军的“教育/政府/团体”,大幅滑至第7名。今年分居2、3名的分别是“信息科技”、工商业服务。职别而言,毕业生最想从事“管理幕僚/人事行政”、“营销企划”,及“业务贸易/客服门市”。

  台湾学生怎么想?

  台生赴陆求职意愿提升,走出去企图心却不如陆生。

  据台湾媒体、人力银行等调查,台湾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工作的意愿度逐年提升,达40-50%左右;尽管不愿离开家乡或不愿赴陆的人仍占多数,向外发展的企图心可能不如大陆学生,但台湾两大人力银行的调查都显示,在两岸关系趋缓和、经贸更紧密及大陆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赴陆工作的台湾人意愿度的确有提升。

  据台湾《天下》杂志2012年底对90后的调查,就职首选是外企,尤其在乎“金钱物质报酬”,在职涯发展上,考虑奖金或加薪为激励诱因更多。

  台湾去年招到近2000名陆生赴台攻读学位,近5年,有2.2万名赴台短期交换生。过去10年,台生赴陆取学位者,高达1.2万人。台湾校园内发生不小变化,从排名高的大学到从技职体系升级为科技大学等,都有陆生身影,受访的台湾师生一致认同:陆生认真、上课不迟到!

  去年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做半年交换生的政治大学大三生陈敏萍说,去了才知道大陆不是一般台生想象那样,且学生比老师认真的上课态度与台湾刚好相反,她觉得大陆学生的竞争力很强,学习气氛浓,未来她不仅想再去大陆读研究生,更想趁年轻在大陆闯荡。她强调,大陆的环境会让人更积极进取,回台后她变得更有毅力。

  不过,赴陆的意愿与实际登陆人口有落差。1111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毕业后有能力马上找到且真正赴陆工作的新鲜人低于1%;公关经理林贤雅分析,原因多半因在台刊登征才广告的职缺大多要求经验,而其他地区的工作职缺也会排挤赴陆意愿,后者的工作选项也相对多元。

  同样是政治大学地政系大三生蔡彦颉,是陈敏萍同班同学,他就认为日本、德国的严谨、效率更让他向往,如果要向外找工作,不会选择大陆。刚从中国科技大学营销与流通管理系毕业的范伊勤甚至认为,拿大学学历只是时代必备,也不想离乡背井工作。

  在台陆生的比较观点:台湾就学是跳板 对未来不局限自我

  台湾当局对陆生的“三限六不”限制尚未解除,陆生在学期间不得实习、任研究助理,毕业后也不可留下工作。赴台陆生对这些条件心知肚明,因此对未来规划想的比台湾学生多。

  就读成大财金研究所的陆生傅同学认为,台湾的媒体与生活环境容易让人视野和思考能力减弱,但她同时也观察到台湾中小企业的活力,羡慕台湾年轻人的创意、才华比较容易以出头的机会。

  才刚在台湾私立铭传大学读完两年财金系的陆生于澜,下学期一开学就赶赴大陆985工程中的华中科技大学作一学期交换生。她觉得铭传大学这个科系不错,但学生平均表现称不上理想,她自己从台湾同学身上,虽学到从生活中寻找更多乐趣,但对此其实感到又开心又担心,尤其忧心未来竞争力。

  在于澜眼中,大陆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远非她身边的台湾同学能够想象;有机会看看一流的大陆高校,并更接近未来可能工作场域的家乡,利用这个渠道的确是个好机会。她不排斥未来继续往其他地方发展,且她与家人都有共识:攻读硕士学位是必要的。

  从人大德文系毕业后,赴政治大学攻读外交系硕士学位的汤思斯观察,大陆学生的确刻苦,但台湾同学具创造力外,也同样认真,她在政大学习也很有收获,尤其在研究领域质量不错,不过,对未来就业恐未必很有帮助。另外,她认为,台湾薪资起点较大陆高、生活步调相对不太快,但开销大而且离家远,如果有机会留台工作,也会依条件待遇决定去留。

  专家看两岸竞争力关键:人才非人力

  普遍认为,大陆就业市场比台湾更为竞争。多年观察两岸就业发展趋势的104人力银行营销处协理陈力孑指出,就经济发展、工作需求来说,大陆如今的写照类似台湾走过的轨迹;未来两岸流动市场人口面临的问题,将如同其他就业市场一样,要的是人才而非人力!

  104人力银行作为台湾市场龙头,在大陆也拓展分公司据点;陈力孑观察,陆企、外企这几年的人才竞逐度高,薪资因而拉抬快速,但未来将更讲求“创造价值”而非从事“庶务”的人才。

  以这几年赴陆的台湾人意愿提升现象来看,1111人力银行分析,近年陆资企业邀请台湾大专院校生寒暑假实习的机会增多,且每年额满,认识大陆市场的人变多、愿意去的自然不少。

  不过,陈力孑说,台生虽多认为大陆在语言、文化上与自己相近,但其实这也是就业的障碍;台生对东盟的台商企业向往度较低,主要也是卡在语言。台生认为选择大陆比其他地区更容易。

  陈力孑举例说明台生思考误区,他表示,营销企划这项职务,需要对在地市场有更强掌握能力,台湾人大多对华东、华南或西北等地的消费族群特征和语言使用其实都不甚了解,台生对自我的了解与企业主需求的人才有落差。

  两岸交流经验有没有加分作用?

  接受访问的在台陆生因自知无法留台工作,所以大多不把两岸学习经验纳入留台工作的自我优势评估项目;不过,他们大多相信,对大陆的台商来说,具台湾就学经验仍胜于本地大陆生,自己受聘雇的机率应该较高。

  陈力孑分析,两岸学子就学经历都只是自我提升的途径而已,对陆企来说,全球的人才都想吸纳,而以现阶段大多数台商来说,他们对台生的掌握度比较高,所以偏重爱用台生多。

  事实上,关心在台生发展的企业不少,两岸青年交流中心理事长张仕贤认为,留意高端人才是未来趋势。澳门汇业财经集团主席欧宗杰说,台湾员工肯吃苦,赴台就读的大陆学生透过交流学习,也可能成为他们想吸收的人才。

  东莞台商代表叶春荣说,第一届在台毕业陆生具有指标意义,他相信台商都有人才需求,希望串连100多个陆商联谊会替这些陆生找工作。科技业研华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副总尹德宇对招揽有两岸经验的人才特别看重,还安排陆生参观公司,积极寻找人才。

  在两岸据点很广的研华公司对人才需求量大,爱用在陆生活、求学的台生,也看好在台就读的陆生。针对第一届在台毕业的陆生,尹德宇邀请他们到公司交流对话,她认为这些陆生态度积极,而且相对了解台湾人思维与沟通方式,这对需要与台湾公司总部经常往来的研华来说,非常重要。

  未来就业市场愿景如何?

  摊开数字比较,大陆每年逼近700万毕业生,台湾则有30万左右,基层劳动人口需求总有饱和的一天。这两年大陆的考公务员、考研强度提高,台湾考研趋冷,今年呈现较高程度毕业即就业现象,甚至选择技职院校就读的意愿也比往年高。

  陈力孑认为,台湾的人口就业市场比大陆早走5、6年,尽管大陆的薪资调整幅度目前仍比台湾高出许多,但市场过几年应该会反扑,未来将不具这么高的薪资调涨空间。陈力孑笑言,这说法好像我在算命:高端人才以外,未来大陆就业市场也将走进低调幅状态,但他强调,培养自我的竞争力,的确应朝全球市场所需人才着想。(吴雅乐)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