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经济日报:从底特律破产看美国复苏困境

2013年07月23日 1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23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刊发社论文章《从底特律破产看美国复苏困境》,文章说,美国经济才刚刚移出加护病房,还在受Fed(美联储)密切照应之中,底特律只是其问题之一,而“QE(量化宽松政策)退场说”所带来的变化,让问题变得更复杂难解,并非Fed事前所能逆料,结果不但徒增美国经济问题处理的困难度,更替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变量。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底特律负债185亿美元,上周五突然向法院声请破产,适值美国经济指标陆续回春,美联储规划逐步退出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政策(QE)之际,底特律事件让人疑惑究竟美国经济是否真的正在脱离谷底,反转向上。

  自金融海啸以来,美国房地产重挫,金融体系受到重创,一蹶不振,经济衰退,各地方收入锐减,不少地方政府都陷入财政困境。底特律去年财政赤字高达3.2亿美元,早在去年3月穆迪信评就将该市发行的债券降为垃圾债券等级,使得底特律举债能力受限,撑到如今,终告破产。

  事实上,坐落在底特律的美国三大汽车厂中,通用与克赖斯勒都曾先后宣告破产重整,嗣后虽又恢复生产,工人人数最旺时有30万人,2011年降至2.7万人;人口流失严重,1950年代总人口有185万人,目前仅剩下70万人;屋价折半,而空屋率高,至少有7.8万栋建筑空置;中等家庭平均收入为美国其它地区之半。

  底特律宣告破产,是否还会有更多在困境中的美国都市跟进?它代表的是美国的工业生产发生问题了吗?美国经济未来的复苏之路是否会因此而更为艰辛?

  年初至今,美国的多项经济指标好转,近日,制造业生产扩张,出口持续增加,经济成长有望提升。不过,自从美联储主席柏南克5月22日在美国会中表示Fed量化宽松政策将退场之后,全球股市与债市也都随Fed的讯息起伏不定,美国国债的殖利率立即攀升,美债卖压出笼。

  上周柏南克在美国会的听证会中,表示要到2015年QE才可能会逐步退出,国债殖利率虽稍有回跌。但是有人指出Fed本身持有3.2兆美元的债券,因这波利率上升的潜在损失已超过2,000亿美元,持有众多美债的各国央行与各大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若未在近期调整其美债部位,将来的亏损将更为巨大。

  对Fed来说,QE购买房贷证券化债券(MBS)主要目的是活络银行的房贷,以支撑在海啸中崩盘的房地产市场,其成效已经彰显;至于购买国债,则是在进场护盘,拉抬债券价格,以避免信评降级之后,卖压涌现,造成美债市场溃散。

  当QE收伞说一出,市场反应激烈,Fed官员虽一再灭火,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调节性卖压已经难以阻止,纵使Fed恢复QE购债,可能仍然事倍功半。同时,MBS利率变化牵动房贷利率上扬,新屋开工率大减,而物价因素一直是影响利率变动的隐忧。加上美国联邦政府今年的债务接近18兆美元,新债需求减少,旧债卖压增加,若Fed被迫进场吃货,目前抱在手中的债券已达其总资产92%,还能再买多少?届时退场善后自然更为不易。

  有学者指出,美国经济的回稳完全是靠Fed的货币政策撑住的,基础并不扎实,Fed一旦松手,诸般问题自然浮出,其原因来自于Fed制造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来的,指的是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所得增加,实质所得未变,人们误以为所得提高,因而增加消费。

  美国QE所产生的效果是在经济萎缩衰退期间,释出货币,试图造成股市与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经由财富效果,刺激消费。这时,一般中低阶层的所得未增,对失业率的影响较弱,而是在高所得群中制造货币幻觉,增加有效需求。最终美国可能要在资产泡沫破灭中结束这场QE盛事,其效应必须要从这个实际社会试验的结果来检视。

  总而言之,美国经济才刚刚移出加护病房,还在受Fed密切照应之中,底特律只是其问题之一,而“QE退场说”所带来的变化,让问题变得更复杂难解,并非Fed事前所能逆料,结果不但徒增美国经济问题处理的困难度,更替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变量。

【编辑:吉翔】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