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前国防部长:窃听危机或导致美欧严重决裂

2013年11月04日 1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奥巴马考虑停止窃听盟国领导人  来源:辽宁卫视

  中新网11月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刊载了曾任德国国防部长、经济和技术部长古登伯格(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的文章《默克尔的美国贴身监视》,文章指出,窃听危机和美国情报机构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所揭露的其他丑闻,显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互相不信任的危机。目前正是欧洲和美国之间最需要更紧密进行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的时候,这危机有可能导致大西洋两岸的严重决裂。

  文章摘编如下:

  德国人曾打趣地说,总理默克尔爱用快速的手机简讯沟通的习惯,标志着传统史学著作的终结。然而,至少美国间谍机构似乎全程地跟踪着她在柏林和其他地方的秘密通信。

  遗憾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政府仍未能理解这给美国在其欧洲盟友间的诚信所造成伤害的规模和严重度。问题不在于各国彼此暗中监听(所有国家都这么做),美国搜集情报的广泛程度和它对盟友的态度,才是最具破坏性的。

  此前,大西洋两岸在气候变化、关塔那摩监狱囚犯和伊拉克战争等诸多问题上的分歧,凸显了相互理解的欠缺——有时候源自对如何达到某些共同目标的尖锐差异。但窃听危机和美国情报机构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所揭露的其他丑闻,显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互相不信任的危机。目前正是欧洲和美国之间最需要更紧密进行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的时候,这危机有可能导致大西洋两岸的严重决裂。

  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来说,也许没有比盟友让另一方在国内丢脸更具破坏性的了。毕竟,今年夏天美国国家安全局丑闻冲击欧洲时,默克尔还尝试平息风波。正因如此,美国被指窃听其手机对她造成巨大伤害,不管从个人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是如此。

  2009至2011年间,我在默克尔政府供职期间,我必须承认对移动通信工具的使用,我并不太担心。当然,从原则上说,你应该时刻假定外国情报机构会试图窃听他国政府的对话。但这样的行为来自一再强调跨大西洋紧密友好与合作关系的盟友还是其他国家,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奥巴马的个性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我很难回想还有哪位美国总统与其他国家首脑的个人关系如此疏远。事发后,奥巴马并未立刻与一个友好的国家联系,而是决定维持低调并指示白宫新闻秘书卡尼发表一份蹩脚声明,说美国政府“目前”没有监听默克尔,“未来”也不会。当然,很明显的,这番避免承认美国情报机构过去以默克尔为目标的说辞十分牵强。

  奥巴马政府似乎没有扪心自问几个基本问题。监听美国在北约和阿富汗行动中最紧密的盟友之一,及受奥巴马邀请在玫瑰花园获颁总统自由勋章的领导人,这如何说得过去?

  此外,默克尔并非唯一的目标。就法国而言,奥巴马政府将目标对准向利比亚和叙利亚提供急需的军事和政治资源,努力建设与美国互信的盟友,同样说不过去。法国总统奥朗德也一定感到自己被愚弄了——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监听,也因为对奥巴马突然决定要求国会在向叙利亚动武之前批准议案,法国情报机构大概没有向他发出预警。

  最后,奥巴马如何向欧盟解释(欧盟在华盛顿的代表团也被监听了),为了完成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合作伙伴关系(TTIP),展开诚信、认真和全面的谈判是至关重要的。欧洲主要领导人,包括欧洲议会主席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马上将与默克尔组建联合政府),纷纷要求中止TTIP谈判。延迟或不能实现更紧密的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代价,除此之外,也将给美国在欧洲的诚信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如今,一些人大谈新时代的美国孤立主义和世界缺少美国领导的风险。要记住的是,导致孤立主义的不仅是退出国际事务,也可以是因为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滥用软、硬实力。

  要收拾美国国安局留下的烂摊子,人们讨论了各种方案。法国和德国新提出的与美国共享情报的协议可能很难付诸实行,特别是考虑到在全球运作的间谍活动并不总是完全可以掌控。作为第一步,奥巴马必须重新拿出让他入主白宫的高超沟通技巧。从公共外交角度来看,奥巴马对监听丑闻的处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要控制损害并开始重建急需的信任,奥巴马必须向默克尔、其他西方盟友及这些国家的公民做出让人信服的道歉。

  从美国政治环境看,做出道歉,特别是向外国政府的道歉,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在美国国安局丑闻中,由奥巴马做出明确道歉是告别过去、重新前进的唯一可行办法。不幸的是,做出这样的表示,让欧洲看到期待已久的橄榄枝,及美国真正强大力量和信念象征的机会窗口正快速关闭。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