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共回应多项基层民生诉求 更多红利将惠及民众

2013年11月16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1月16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公布。境外华文媒体关注民生社会领域内容表述,认为决定中处处体现最底层民众的愿望和需求,诸多基层民生诉求获回应。

  生育政策调整成关注热点 不得不改而利长远

  中央决定明确“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成为境外华文媒体纷纷关注的民生领域政策重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报道说,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一胎化”政策若再不松绑,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全面影响。

  《星岛日报》报道称,“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各界开始呼吁从“双独二胎”转向“单独二胎”。

  《大公报》引述北大研究员郭志刚分析指,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全国人口调查均反映,中国总和生育率处于1.3-1.5之间非常低的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生育子女不到两个。他认为,调整生育政策并不会造成“生育反弹”,只有尽快调整,才能避免中国过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更多媒体分析政策放松的意义和影响。香港《文汇报》援引分析称,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台湾《联合报》形容,由于“生育解禁”属重大民生关注议题,中共以五十九个字扼要陈述,显示其后续影响重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田雪原对香港《文汇报》表示,放开“单独二胎”短期内,生育率可能略有反弹,但不会造成人口膨胀。而据《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宝昌认为,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更为健康、完善。

  香港《明报》报道指,数以亿计在1980年“一孩”政策生效后出生的新一代父母,都会受到政策影响。

  调整生育政策是否会为明年带来“婴儿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称,澳盛银行(ANZ)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仅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太会带来婴儿潮。但政策放松,能在中长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南华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主任马祥祐表示,开放“单独二胎”,对于亟需劳动力的农村是一大利多;该政策较偏重中长期效果,若要短期内提高人口红利与拉抬奶粉与婴儿用品产业,效果相当有限。

  诸多基层民生诉求获回应 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大公报》16日报道说,三中全会出台的决定,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受到自己离改革大业如此之近。从教育领域破解择校难、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到“单独家庭”放开二胎,再到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这份事关宏观全局改革的决定,真正体现了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施政思路。

  该报刊文指,决定中处处体现最底层民众的愿望和需求。从启动“单独二胎”、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探索统考减少科目,到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放开小城市落户,几乎与每一个中国人“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都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殷切诉求,成为三中全会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民本精神”在中国未来新一轮改革中的烙印,正在变得明确、切实和生动。

  香港《文汇报》发表社评说,决定全文公布的措施显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联合早报》刊发台湾学者评论说,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理解全方位的改革有其一定的难度与风险,大陆不能不改,但也不能乱改。评论说,改革的方法仍然要循序而渐进,以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抓大放小,把握重点,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及时回应民意的期望,健全法治,澄清吏治,尤其是要在住房、医疗、教育、户籍、社保、环保、食品卫生方面满足民众要求。

  法国《欧洲时报》社论表示,改革不仅需要高层的决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支持。而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则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能带来实惠的改革措施。

  在振聋发聩的“大改革”背景下,普通百姓热切期盼的“小日子”也已经有了答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论指出,既不该草率地对中国改革前景失去信心,也不可不切实际地寄望于中国全部改革难点能在一次三中全会“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的改革“红利”会逐渐释放,对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惠及普罗大众。(完)

【编辑:官志雄】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