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意总理:工业复兴是欧洲唯一生路

2014年01月27日 1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7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27日刊载意大利总理恩里科•莱塔(Enrico Letta)的文章《工业复兴 欧洲唯一生路》,文章指,重塑欧洲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把欧盟各会员国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生产率日益提高的欧洲供应链,或在全球供应链中脱颖而出。必须深化各国经济的连结,塑造出一个整合各国优势的真正无疆界市场。在这方面,关键是维持全球竞争力需要对未来工业生产的关键要素进行投资,也就是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

  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三年来,面对平息动荡市场的责任、为稳健复苏打下基础的欧盟,主要聚焦于金融稳定和降低财政赤字与债务。如今随着金融紧张局面缓解,与信心逐渐恢复,2014年欧洲领导人应该让焦点回到实质经济与产业基础上。2月的欧洲部长理事会是很好的开端。

  为决定最佳的前瞻道路,欧盟领导人必须回顾以往。制造业投资向来是欧洲成长的主要引擎,如今也是活络欧洲经济的关键。

  过去十年来,产业政策大大倾向金融和服务部门,制造业被视为明日黄花,欧洲也不再被视为竞争产业的合适地点。许多欧洲国家经历去工业化,意大利工业生产自2007年来已下滑近20%。

  尽管如此,工业持续在欧盟经济扮演关键角色,雇用3,400多万名劳工,贡献80%的出口,也提供庞大的民间研发投资。因此,制造业影响欧洲经济的其他各个产业,包括服务业在内。

  事实上,尽管决策者焦点转向,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欧洲制造业表现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要归功于若干企业的适应和创新。这些企业让意大利走出“三F”──食品(food)、时尚(fashion)和家具(furniture)──迈向生技制药、机械电子和航天等尖端产业。

  迈向高附加价值制造活动的转型,在整个欧盟随处可见,显示欧洲未来的成功,取决于结合传统经济优势与强大创新的能力。

  欧洲国家应致力于创造工业繁荣的必要环境。意大利最近推动“目标意大利”(Destinazione Italia)计划,建立更可预测的税收制度、减少官僚繁文缛节、强化民法制度以确保有效执行合约,希望帮助企业成功。这种环境有利于企业成长,也能吸引海内外民间投资。

  重塑欧洲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把欧盟各会员国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生产率日益提高的欧洲供应链,或在全球供应链中脱颖而出。必须深化各国经济的连结,塑造出一个整合各国优势的真正无疆界市场。

  在这方面,欧盟对症下药的政策至关重要。维持全球竞争力需要对未来工业生产的关键要素进行投资,也就是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

  因此,欧盟应支撑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致力于降低与工业竞争对手的能源价差,尤其是对美国和新兴经济体。有效的内部能源市场对平价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另一个重要计划“欧洲研究区域(European Research Area)”已如火如荼展开,应能在2014年开始实施。创造共同的国家研究计划议程、促进技能与科学知识流通,才能开创最理想的创新环境。

  在研发领域之外,创新的工业经济仰赖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欲满足这个要求,欧盟必须提出促进中、高等教育的政策。

  为了建立更深、更加整合且多元的市场,欧盟应把自由贸易协议视为当务之急,特别是正与美国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贸易整合,以及最终形成的跨大西洋共同市场,可以成为未来数十年效益庞大的欧洲成长机制,中小型制造商尤其受惠。

  欧洲制造业还需要更好的融资管道。金融危机留下的一个危害后果是持续的信贷限制。部分国家有半数的贷款申请遭到拒绝,融资成本也高得惊人。假如欧盟领导人不解决这个问题(包括通过建立完善的银行联盟),改革措施的效应将很快因缺少新投资而消失殆尽。

  再工业化与对抗年轻人失业,应成为2014年欧洲重要议程,并设定2020年前工业为国内生产毛额(GDP)贡献20%的目标。唯有透过欧盟深化整合才可能。紧密的结合是欧洲建构繁荣的现代创新经济的唯一出路。(译/赖美君)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