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评析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决定台湾的命运

2014年01月27日 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刊载社论《人才流动决定台湾的命运》,文章指,台湾企业界必须有所觉悟,重视员工价值,以提高薪资刺激创新,才能提高生产力,也才留得住人才。至于台当局角色,就是在产业政策及制度面上,鼓励企业培育人才及研发创新。企业和当局必须共同努力,方可纾缓人才外流问题,再配合育才、引才政策,台湾经济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文章摘编如下: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一场演讲中直言,台湾经济的闷和乱,都和人才缺乏有关;没有人才,企业要创新、转型升级根本是缘木求鱼;人才培养需要一代、约十年的时间,开放岛外人才赴台是最快速的方法;他更批评台湾除了政治开放,别的都不开放!

  张忠谋的直言,点出近年台湾人才断层及人才荒的根本问题。台湾人民希望当局展现积极有力的领导作为,但人才不足,“政务官”平庸化结果,让当局几乎沦为救火队功能,遑论开展新政,领导台湾向前行。

  台湾经济成长过度依赖信息电子产业出口,以及由廉价要素及效率驱动的代工出口模式,面对近年美韩国际大厂强力竞争及大陆等新兴市场业者急起直追,台商出口竞争力正快速削弱,未来唯一出路,是转向以“创新驱动”的新产销模式。但诚如张忠谋指出,台湾企业缺乏“器大识深、识广”的领导人才,也缺少可以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层创新人才;面对前后夹击的严酷市场竞争,很多台商正处于苟延残喘的存亡边缘。

  更让人担忧的是,台湾非但人才不足,而且人才外流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及教育科学主管部门估计,近十年台湾人才赤字平均每年逾两万人,亦即菁英人口正快速流失。根据去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台湾将出现全球最严重的人才短缺危机。

  “中兴以人才为本”,人才不足、甚至大量出走,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要解决当前台湾人才不足问题,根本之计在长期培养人才,但短期之策则在引进外来人才及留住本地人才。

  培养人才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当局的责任。

  张忠谋特别强调,大学毕业,才是学习的开始,他并以自身经验为例,指现在99%的知识是二十四岁结束学术之路后学来的。所以,企业才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温床,企业主必须将人才视为资产,时时思考人才问题,提供人才培育的良好环境,才能不断创新,永续经营。

  至于当局的责任,就是要导正多年来存在台湾的“形式主义”及“学位至上”的教育迷思,改善产学和供需脱钩现象,缩小高教毕业生学用落差。因此,重振技职教育是当局当务之急,也是为社会及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当下台湾人才已出现断层危机,光靠培育人才缓不济急,开放海外人才来台是可行及有效的快捷方式。但是,主管机关对开放海外人才心态十分保守,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大幅开放外来人才赴台工作,可能影响本地就业,因而在薪资及配套管理上层层设限,让业者望而却步。至于开放大陆人才赴台工作更涉及到敏感政治问题,目前皆是引用有严格限制的大陆专业人士来台相关法规,让数量极有限的大陆人才变相在台工作。

  其实,解决开放海外人才来台工作问题,关键在心态和管理两个层面。就心态言,面临当前人才短缺问题,台湾若没有开放的心胸和器识,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就管理层面言,对引进外来人才形式上设限及防弊措施,只是阻碍业者引进可用的人才,因此,未来应大幅改变管理方式,事后管理应重于事前审核,即可兼顾业者便利及防杜流弊。至于大陆人才引进部分,我们主张,应选择“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特定实体园区,作为开放大陆人才赴台工作的试点,若成效良好,即可逐步推广。

  另一方面,留住台湾本地人才亦是迫切课题。欧洲商会指出,台湾高端人才外流问题,主因是薪资偏低。事实上,台湾平均薪资水平不仅落居四小龙之末,部分行业甚至已被大陆沿海城市追上;在高端人力薪资方面,台湾落后幅度更大,愈来愈多的人才被磁吸到海外及大陆。

  台湾薪资水平低,关键是在过于依赖“以大陆为工厂”、“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代工出口模式,导致企业产销和薪资及就业脱节;但要改变此一模式,又须先创新人才始能克竟其功。这又变成“鸡生蛋”或“蛋生鸡”问题。

  所以,企业界必须有所觉悟,重视员工价值,以提高薪资刺激创新,才能提高生产力,也才留得住人才。至于当局角色,就是在产业政策及制度面上,鼓励企业培育人才及研发创新。企业和当局必须共同努力,方可纾缓人才外流问题,再配合育才、引才政策,台湾经济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