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油价剧跌 美欧日央行持不同货币政策

2014年12月12日 15: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台媒:油价剧跌美欧日央行持不同货币政策
    油价走低,形同全球发生财富从原油输出国转移到原油输入国的重分配现象。(美联社)

  中新网12月12日电 美国能源局(EIA)的数据显示,美国、欧元区及日本原油进口/消费比为35%、73%及97%,因此油价下跌对于几乎没有产油的日本帮助最大,欧元区次之,而美国的影响最小。台湾《工商时报》12日社论分析,油价走低,形同全球发生财富从原油输出国转移到原油输入国的重分配现象。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对近期油价的下跌,美联储、欧洲央行(ECB)与日本银行(日银)却提出截然不同的见解与货币政策决议。

  文章编如下:

  就美联储而言,它强调油价下跌对美国经济的正面效益,也就是说,虽然美国短期指标物价(headline inflation)会因而走低,但中长期核心通膨率却可能因景气好转而走升;美联储因而继续朝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径前行,10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亦如期宣布终止QE3。

  对照之下,日银与ECB则担心油价下跌造成的物价走低,可能进一步拉低通膨预期,它们担心一旦这样的预期变得牢固时,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将转趋保守,进而对经济产生永久性的伤害。为避免形成通缩的恶性循环,10月31日日银决议扩大定量与定性宽松货币政策(QQE),11月6日ECB承诺,将透过一篮子的非传统性货币政策,让其资产规模膨胀到2012年初时的水平。

  对于上述的不同见解,日银总裁黑田东彦的比喻相当贴切。11月25日他表示,影响通膨预期有前瞻性与回溯性两个层面:前者系指,当央行强烈承诺2%的通膨目标且取信于民后,民众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的通膨预期;至于后者则指,人们对未来的通膨预期,会受到过去一段时间物价波动所影响。

  由于人们对于长期通膨的预期能力很差,因此当被问及长期通膨预期为何时,受访者通常是凭感觉回答。但感觉会因人而异,黑田东彦指出,对美国这种拥有像美联储可信度、透明度均高的国家而言,民众对于中长期通膨预期的感觉就是2%。

  因此,当前瞻性层面对通膨预期形成决定性影响时,美联储并不需要对于短期物价波动作出剧烈反应。对照日本与欧元区这种人们对于央行还不具信心的国家而言,民众系透过回溯性层面表达其对通膨预期的看法,因此实际通膨率的明显下降将造成通膨预期下滑,进而产生通缩风险。

  实证资料也证实黑田东彦的观察。若以美、德、日10年期公债殖利率减去同天期抗通膨债券利率,当作市场长期通膨预期的近似值,而以三国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当作实际通膨率,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美、德、日长期通膨预期,与实际通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74及0.87,代表日、德的长期通膨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率呈现高度正相关,而美国则呈现低度相关。

  这意味着日、德对其央行的信任感不高,通膨预期易受短期物价的变化左右;相反的,美国则对美联储具高度信任,通膨预期不易受短期物价波动而起伏。

  从近期日银与ECB的货币政策决议可知,它们已经认知到民众对其不具信任,因此逐渐地改变其货币政策的组成。具体地说,两者都推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希望藉此改变民众的通膨预期形成过程。

  以QQE为例,日银不但承诺每年以80兆日元的速度扩大资产规模,更明确表示QQE将会持续到达成2%的通膨目标为止;措辞上的改变表明QQE并无确切的终止日期,具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雄心。ECB也有类似的政策意图,除在11月清楚宣称要扩大资产规模至2012年初水平外,12月4日还表示,明年初要评估现行政策的成效,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总之,2015年对日银与ECB来说,货币政策除需达成经济及物价恢复稳定成长外,还需大幅拉升市场对它们的信心。在实施如此宽松货币政策的当下,两央行已无失败的空间。因为一旦失败了,它们先前所注入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将转为对日本与欧元区的不稳定因素,甚至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危机,届时可能需要数倍于进场的力量才能挣脱泥淖。

  易言之,对两央行而言,在民众形成前瞻性的通膨预期前,强力宽松货币政策是不能回头的。因而就全球经济来看,2015年的一项风险因子在于,市场若不再相信日银与ECB愿意为捍卫通膨预期而采取积极行动时,欧元、日元将反转走升,终止美元的多头走势。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