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花甲翁十载寻证 记录胶东“草民”抗战

2015年07月14日 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花甲翁十载寻证记录胶东“草民”抗战
谢维衡讲述抗战历史。王宇轩 摄

  中新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14日刊文称,过去十余年里,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经常驱车于山东胶东大泽山内,每遇到村落长者,都会去打听搜集一个又一个抗战故事。老人踏遍了大泽山的每一个小镇,追寻尘封70多年的历史记忆,并将这些故事用40余万字汇聚成了一部《草民的抗战》。揭开了胶东地区国共两党鲜为人知的抗日真相,留住了“草民”抗战的民族记忆。

  文章摘编如下:

  谢维衡,今年66岁,山东平度人。1978年以“老三届”的身份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便扎根在平度。在当地宣传部做新闻干事期间,谢维衡走遍了平度大泽山山区,渐渐地迷上了发生在家乡的抗战故事,也开始留意搜集胶东地区的抗战素材。

  广泛搜阅史料 探寻老八路

  通过多年的积累,2009年,谢维衡开始筹划写一部关于家乡抗战的书,“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我把胶东地区各地的党史、文史资料都搜集到了。”谢维衡说。为了创作,谢维衡搜集党史、文史资料20余部,阅读书籍上百本。

  谢维衡深知,除了掌握文史数据外,一部历史纪实文学更需要事件见证者口述左证与还原。他经常驱车在胶东大泽山区,寻访到大量当年敌后战场的见证者。谢维衡找到的抗战老八路就有20多位。

  “我经常会在山路上开车,曾经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为我指路,他一边指我一边开,只顾着看当年战斗的旧地,没有仔细注意周围环境,顺着崎岖山路将车一路开到山顶,回过头一看身后是陡峭的山隘,真的太危险了!”谢维衡心有余悸地说道。

  患病带药采访 “抢救”民族记忆

  谢维衡在平度搜寻见证者时,每天清晨6点出发,下午4、5点钟回到平度家中。由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谢维衡每次外出寻访时都会带着胰岛素。谢维衡回忆道:“每天都会带着药,中午在外边吃饭的时候,都会到卫生间扎上一针胰岛素。”

  晚上回到家后,谢维衡会整理采访笔记。“我老伴对我写书很支持,但有时看到我为写书忙碌到很晚,也会问我‘都这么大岁数还折腾啥呀!’可我每次一坐到书桌前就停不下笔来。”

  为写《草民的抗战》,仅采访笔记,谢维衡就用大稿纸写了800余页。“很多老八路老国军都已经80余岁了,有的90多岁了,就在我写书期间一些老兵相继过世,我们需要紧急抢救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民族记忆。”谢维衡惋惜地说道。

  在创作期间,正逢自己的小孙女出世,谢维衡要去上海帮忙照看孙女,他把能带的资料都托运到上海,“每次上飞机的时候,我的行李都超重。”谢维衡笑道。

  40万字意犹未尽

  历时十余年的寻访与撰写,40余万字《草民的抗战》于今年1月出版问世,谢维衡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悲壮惨烈、触目惊心的胶东抗日战场。

  在抗日题材文艺作品泛滥的今天,不少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频频出现在荧幕之上,将抗日史实过于夸张娱乐地展现给观众。谢维衡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换取的,过程极其悲壮惨烈,民族记忆不应该也不允许被过度商业化与娱乐化。

  虽然《草民的抗战》囊括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谢维衡仍然认为40万字还是不够,还是漏掉了很多好的故事、百姓的故事,没有被挖掘出来。谢维衡说:“关于抗战,我还有十几个题目要写,恨不得再回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这样就能每年创作一篇长篇文学了。”

  鲜有汉奸 自发补齐军粮

  在8年抗战过程中,山东胶东地区是中国抗日武装重要的敌后战场。日军在胶东地区占领了烟台、青岛、潍坊等城市,然而在胶东的山区内,国共两党的地方武装一直与敌人周旋,对日军大规模入侵中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谢维衡对于胶东地区了如指掌,他发现在胶东的伪军汉奸多是从伪满洲国和外地调任过来的,胶东地区很少有人做伪军汉奸。

  谢维衡说:“胶东百姓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对于忠孝节义十分看重,不少百姓积极主动为国共两党的地方武装偷藏军粮,一些军粮少了,还会用自己家的粮食再补上。”另外,谢维衡还认为,胶东人十分“恋家”、“爱家”,日本人入侵胶东后对胶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胶东百姓为了保护家乡,自发加入到地方武装中。

  谢维衡在《草民的抗战》中提到日军在平度实行奴化教育,学生要学习日语,清晨要唱日本国歌。“当时每天早上在操场唱日本国歌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唱得有气无力,但在读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时,所有师生都读得激昂有力。”谢维衡兴奋地说道。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平度县立中学走出了台湾大学前校长孙震,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常溪萍,“四小名旦”许翰英等一批杰出人物。

  《红高粱》取材还原

  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是依据发生在平度孙家口的伏击战并以参战的主要人物曹可明为原型创作的。谢维衡在《草民的抗战》中专门用一章还原了当年孙家口伏击战的历史场景。

  1938年4月,孙家口伏击战在平度打响,战斗由曹克明、姜黎川、冷冠荣的平度、高密、胶州三支游击队联合发起。日军中将中岗弥高被当场击毙,尸体被埋在前双丘村。此后曹可明为防止日军报复,带领孙家口附近的村民撤离转移。9天后,村民大多数回到村中,日军得到情报,从青岛直扑孙家口的邻村公婆庙村。

  100多名日军在村里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甚至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惨无人道的机枪扫射。为了寻得中岗弥高尸首,日军逼问一个名叫张西德的村民,张西德并不知情,也知道说与不说都非死不可,于是反踢了一脚鬼子的步枪。鬼子一齐扑上将张西德按倒在地,捆绑起来。

  谢维衡在《草民的抗战》中还原了剥人皮的场景。小说《红高粱》中罗汉大爷被剥皮的场景便以此为原型。(王宇轩)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