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邵逸夫给云南留下292幢楼 校舍面积48.84万平米

2014年01月08日 16:59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大学的一个标志——逸夫楼”,“其实很多人的初恋都是在‘逸夫楼’里发生的”……“六爷”在家安详辞世,留下世人悼念这位连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楼主”。在他最早在云岭大地捐建的“逸夫楼”——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里,一枝不知是谁静静献上的白菊花,诉说着云南人对他的感激和纪念……

根据人民网、中新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

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

  根据省教育厅的数据,截至2011年,邵逸夫基金共捐赠1.5亿元港币,为云南115个县(市、区)捐建了292幢“逸夫楼”,校舍面积48.84万平方米。这些“逸夫楼”或为教学楼,或为实验室,或为图书馆,基本都是当地学校最好的教学用房。云南省教育厅昨晚发布唁电,对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表示哀悼。

  回忆录

  云大“逸夫楼”老员工:

  开馆那天女同志都换上最漂亮的衣服

  从1983年起就在云大东陆园图书馆工作的杨勇告诉晚报记者,云大东陆园图书馆也是邵逸夫最早在大陆出资捐建的第一批10所建筑之一,这幢楼完工于1989年的5月,修建资金来自于邵逸夫捐赠的1000万港币和省政府的配套资金。

  “当听到邵逸夫先生要给我们捐建图书馆时,我们都高兴坏了。” 杨勇回忆道,那时候云大使用的图书馆是建于1959年左右的“怀周楼”,恢复高考之后,云大的学生数量剧增,“怀周楼”已满足不了需求。“学生多了,需要的资料量也开始增加,书库被塞得满满当当,新进的不少书都找不到地方放,阅览室的桌子椅子更是一张挤着一张……”她说,那时候学生为了图书馆抢座位要排很长的队,“到期末时,还有学生因为占座位吵架……所以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能建一个新的图书馆。”

  杨勇至今还记得1987年深冬“逸夫楼”奠基的那一幕,“那块场地上原来有一个网球场,还有两排宿舍,图书馆还占了一点篮球场的位置。”在杨勇他们的关注下,省内第一幢“逸夫楼”慢慢拔地而起,“1989年9月份开馆的,那天张灯结彩隆重得很。图书馆女同志多,那天大家都把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拍照,还互相换着穿,你穿我的,我穿你的,拍了很多照片留念。”

  “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开心死了,又宽敞又漂亮,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也很舒适。”回忆起往事,杨勇掩不住轻快的心情。

  “逸夫楼”迎来的第一批学生:

  他毕业后一直在楼内工作至今

  现任云大东陆园图书馆副馆长的李险峰已年过不惑,他1988年考进云大,就读图书馆学专业,是第一批得以在云大“逸夫楼”学习的学生。“我们那会儿就是这个专业的,图书馆落成后还帮忙从旧馆搬书到新馆。”

  “那时候的云大东陆园图书馆肯定是全省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还有电子阅览室。”李险峰回忆说,他毕业后在馆内工作至今,不愿离开是因为这里不但凝聚了图书馆人的心血,更倾注了邵老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切关注。“我相信大家也都会永远缅怀邵老先生,这对我们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意义。”

  “今早我们一到学校,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已经在我们QQ群里传开了,包括我们图书馆内部的群,大家都对邵老先生的去世感到悲痛,我们相信大家也都会永远缅怀邵老先生的。”

  学生说

  从小学到大学,“逸夫楼”一直与我相伴

  在我省高校最出名的“逸夫楼”要属云大东陆园图书馆和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了,而对不少云大和云南财经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少课余时间都是在“逸夫楼”度过的。

  相比经历多年风雨,略显陈旧的云大东陆园图书馆,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要更高也更现代。作为邵氏基金赠款第21批大学项目之一,云南财经大学“逸夫楼”于2009年11月竣工,主要包括教室、教学科研用房、半地下车库以及相关配套用房。

  记者在楼里遇到了刚刚下课的杨同学,她告诉记者,她小学就读于云南师大附小,三年级到六年级的3年都是在师大附小的“逸夫楼”里度过的。考上云南师范大学后,她就读的云师大龙泉路校区里也有一栋“逸夫楼”。2012年,杨同学考取了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究生,自己的学院办公室和大多数的课程也都在这座“逸夫楼”里。“我身边几乎每一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在逸夫楼或者逸夫图书馆里学习过,说到底都受到了逸夫先生的帮助。”杨同学说着说着眼角有些泛泪,“先生的离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大损失。”(春城晚报)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