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点:建筑设计不能忘“根”

2014年10月28日 09:1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探访广州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

  建筑实验室与我们生活遥远吗?开头我也有这种困惑,在探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与学科带头人吴硕贤院士接触后,我发现实验室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套用吴院士的一句话就是“建筑是生命的容器,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就是要让活在里面的人们更加舒适安全”。科研目的当然是造福人类,但科研过程要结合自己民族特色,不能忘“根”。

  像以前,国外专家在建筑设计技术方面屡获国际上各种大奖。各类国际建筑大奖一直缺少中国建筑科研专家身影。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些城市大型地标建筑设计等都青睐于找国际建筑科研专家,喜欢崇拜国外技术,以为这样就能赶潮流,最终“水土不服”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建筑。

  这就说明建筑科学研究同样不能崇洋媚外,而是要结合自己民族特色。如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因此要求其演出厅堂的音质应有别于西洋音乐厅与歌剧院。就我采访所知,过去这些厅堂的音质设计,均照搬西洋音乐厅、歌剧院的设计理念,缺乏根据民族音乐乐器做独立自主的研究,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不能更好将民族音乐和戏曲独特性更好展示。在这方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民族乐器有别国外乐器,自我国民族乐器发明8000年来,实验室首次对其声功率级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测定,在民族音乐和戏曲厅堂建筑设计、传统乐器改良等方面可作指导参考。

  简单的说,科研既要赶上世界“潮流”,也要结合自身特色,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陈维澈)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