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过半土地流转农民变“老板”

2014年11月19日 09:3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大包干”36年后 记者探访小岗村

  36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名农民冒险按红手印,实施田地“大包干”,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36年后,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对外发包,流转总面积达8400多亩,占可耕地面积的58%。

  近日,本报记者参加了由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办公室、安徽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的“皖北十年看发展采访”,走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了解这个农村改革标杆村的今日发展现状。

  文/ 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村里牵头流转 村民不担风险

  皖北的初冬,天气有些阴冷。当中巴车行驶入小岗村改革大道,迎面而来的是小岗村牌坊。牌楼上,“敢为天下先”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两行大字尤为显目,昭示着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村庄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

  到村后第一个采访对象,是71岁的严金昌,他是“大包干”带头人、18按手印农民之一。“现在我们18个人还有11人在世,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60多岁。”老人精神矍铄,很健谈。

  严金昌告诉记者,2011年他就将自家30亩地流转了出去,其中15亩出租给了企业用于农业种植,租期15年。流转费是七八百元一亩。另外,剩下15亩地也一次性流转出去,用作建养老院、宾馆和学校,每亩地的流转费是2.9万元。

  “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土地利用价值提高了,劳动力也解放出来了,农民收入涨了不少!”严金昌笑言,现在是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他的7个子女也相继把耕地出租了,在村里当起“老板”,干个体户。

  严金昌介绍,小岗村土地流转有规范模式。村民先和村集体成立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签合同,公司再代表村民和企业签约。“流转是村里牵头,村民不担风险。”严金昌说。

  规模化经营让土地增值七八倍

  小岗流转出的土地在做什么?记者走访了几个经营户。

  作为小岗村耕地的租赁大户,凤阳金小岗农林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从山东泰安落户小岗,去年流转1300亩土地,今年又流转900亩土地,用于扩大樱桃、蓝莓和树莓的种植。

  金小岗公司董事长訾庆顺告诉记者,苗木种植让土地收益增值七八倍,目前公司已投入1.6亿元做樱桃苗的智能温室培育,估计三年后就可以见效益。与此同时,金小岗公司也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一亩地一年流转费是1000元,农民在公司打工,一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

  除了这一涉农企业大户,小岗村还有2000亩左右土地流转给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黑豆合作社、葡萄合作社等;另外2000多亩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

  得益于土地流转以及村里着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如今小岗村容貌大变。记者看到,村道两侧矗起了一排排房屋,沿街做起商店、礼品店和餐馆。

  坐在民房门口看孩子的严大爷说,家里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住的是二层洋房,村里也有广场、幼儿园、养老院等等。

  变富、变美后的小岗村,散发着强大吸引力,“空壳化”的农村人气旺了。“我孙子在合肥读完大学就回村游客中心上班了。”严金昌说,现在不少大学生愿意回村,搞现代农业,过去在城里打工的农民也回村上班。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