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刊文:潜在排华情绪不容忽视 警惕“软排华”

2012年06月22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媒体刊文:潜在排华情绪不容忽视警惕“软排华”
亨利·格里姆1879年著作:《华人必须走开!》

  以立法的形式明目张胆地“排华”,在当今的世界已经很难见到了,但是各种形式的“软排华”却屡见不鲜。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正式道歉了,全球华人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警惕“软排华” 维权当主动

  华人群体不懈努力

  美国东部时间6月18日下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议案,对美国历史上通过的一系列排华法案,包括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对美国华人的伤害表示歉意。相同议案去年10月参议院已全票通过,至此,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以立法形式向全体华人致歉。终于,在《排华法案》于上月初步入130周年之后,美国华人得到了美国国会这份迟来的歉意。

  这份道歉得来不易,凝聚了华人群体的不懈努力。

  自2010年起,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等华裔社团开始联手推动国会为《排华法案》道歉,此后展开递交请愿书、游说、起草道歉议案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5月赵美心等议员递交议案后,“道歉案”正式进入国会立法程序。据统计,参与推动这项“道歉案”的华人团体达到165个之众,既有像“百人会”这样的精英团体,也有历史悠久的老侨团体,既有台湾的侨团,也有大陆的新侨。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参政意识,如果没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这些人不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今天也就不会有美国国会的正式道歉。当然,这份正式道歉的重要背景是美国华裔群体实力的增加,400万美国华裔在政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美国各种选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警惕“软排华”

  以立法的形式明目张胆地“排华”,在当今的世界已经很难见到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不再有排华的情绪和做法,只是采取了不同的形式。

  上月底,尼日利亚移民局以“在尼非法从事纺织品贸易活动”为由在尼北部城市卡诺的堪汀夸里纺织品市场逮捕了45名中国商人。这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尼日利亚民众把失去饭碗的愤怒发泄到了华商身上。此类事件,在非洲各个国家都时有发生。

  在欧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的各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把矛头指向了华商,一波接一波的大检查及无理执法正在一点点挤压华商的生存空间。比如,在罗马尼亚,自2011年6月以来,布加勒斯特海关总署与经济卫队郊区警局对全市几个大仓库进行持续查封行动,华商仓库被封达900多家。

  此外,一部分华商抓住机会,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却难免遭到他人嫉妒。据法国《欧洲时报周刊》报道,在世界金融危机下,法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收缩战线;与此同时,一些法国华商却或高调或低调地扩展自己的事业版图,呈逆势增长。比如,位于巴黎北郊的大型批发商业中心——巴黎中国商城今年又投入第三期,它已经成为目前全法最大、设施和管理最完备的华商批发中心。但是这样的逆势增长带来的潜在排华情绪不容忽视。

  主动维护权益

  可喜的是,世界各地华人也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避免受伤害、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各国华人在当地发展的同时,都开始注意回馈社会,用实际行动展示自己对当地社会的友好。比如,虽然尼日利亚等国时有针对华商的大检查,但是在尼华商依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除了平常例行地捐助当地的贫苦儿童、孤儿寡母,给当地社区义务修路打井之外,他们还做了很多循声救苦的事情。

  多年的历史告诉海外华人,一味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态度于事无补,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正式道歉的漫长过程也让大家明白了积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主动参政议政的重要性。近日,意大利侨领在“反种族歧视研讨会”上为移民发声,阐述华人与人为善、睦邻友好的良好传统,并建议政府建立一个移民与政府沟通的对话渠道和机制,促进主流社会与外国移民社会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改善广大外国移民的生存环境。

  不可否认,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排华的情绪在一些地方悄悄地存在着。美国华裔群体的努力换来了美国国会的正式道歉,也为全球华人做了示范:要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要积极参政,当然,还应该调整好自己心态,努力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记者 张红

【编辑:吉翔】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