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日华人热衷参与祭祀活动 应发挥"民间大使"作用

2012年07月23日 14: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2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日前发表署名文章称,在日华人热衷参与日本祭祀活动,为日本的古老祭祀增添了一抹“中国红”色彩,这固然值得每位在日华人骄傲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华人应该怎样参加祭祀活动?概言之,一是注重亲身感受,加深体验和了解。二是在此基础上做好“民间大使”,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三是从中学习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感恩等优良精神和品质。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文化丰富多彩,祭祀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月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尤其是在每年进入夏季的六七月份,不但有“日本三大祭”之称的东京山王祭、京都祗园祭和大阪天神祭隆重上演,各种地方祭祀,如爱染祭、天神祭、住吉祭这“大阪三大夏季祭典”也在此时热热闹闹地开展。每逢此时,很多在日华人都纷纷参与各种祭祀活动,真切地感受日本传统文化。前不久,在日本最古老的夏季祭典爱染祭上,一名在日华人还从311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1人一起,被选为本年度的“爱染娘”,身穿浴衣,乘坐“宝惠筐”在寺院周围游行,接受民众欢呼。

  日本的古老祭祀增添了一抹“中国红”色彩,固然值得每位在日华人骄傲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华人应该怎样参加祭祀活动?概言之,一是注重亲身感受,加深体验和了解。二是在此基础上做好“民间大使”,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三是从中学习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感恩等优良精神和品质。

  首先,在日华人应当通过参加日本的各种祭祀活动,切身感受日本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对日本文化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和感受。日本的传统祭祀原本是为了供拜神灵而举行的某种仪式。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从各种自然现象中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并把自然的这种力量尊为神,这正是神道的起源。源于神道的祭祀颂扬神的力量,通过与神的交流,祈求五谷丰盛、生意兴隆以及生活兴旺。作为祭祀大国,日本的传统祭祀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日本各地,每个月都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活动轰轰烈烈地上演,彼时,男女老少便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对于在日华人来说,参与其中,是通过祭祀这一窗口深入了解日本、真切感受日本的绝佳机会。一来可以近距离接触日本文化,消除在异国他乡的不适应感和文化疏离感,加快加深融入当地社会的速度和程度,二来,也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日本生活中写下了精彩的一笔,日后回忆起来,会感到是那么回味、难忘。

  其次,在日华人参与日本的祭祀活动,除了注重感受、体验和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民间大使”的职能,为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虽然中日两国之间时常有摩擦,但日本民众还是非常热情友好的,举办活动时总是邀请当地在日华人参与,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2011年7月,日本27所大学的250名中国留学生就接到了群马县“日中未来促进会”的邀请,对方希望他们能够参加当地的水上温泉“娱乐节”。而中国留学生参加日本的祭祀活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日本,让各种负面传闻不攻自破,对外正面、正确宣传日本,也是宣传母国的历史文化的良机。在东京大学于今年举办的第85届“五月祭”上,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就推出了“中华小笼包馆”和“瞳之画”中日摄影、绘画、书法作品展。“中华小笼包馆”成为“五月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品展展现了在日华人青年眼中的日本与日本青年眼中的中国,用艺术的形式拉近了中日青年间的距离。民间互动,草根交流,才是中日两国友好事业的根本力量,在日华人应当从日常做起,利用祭祀活动这样的机会为两国友好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最后,在日华人应该从祭祀活动中学习日本人的优良精神和品质,如感恩、民族凝聚力。日本的祭祀保留了庄严的仪式、盛大的场面,强调身临其境。在日本山口市,每到水稻收割季节,为了迎接丰收、祈祷来年的收获,米农都会虔诚而隆重地举办“收割祭”祭神仪式。虽然现如今的日本农业已经较为发达,但是,在日华人列席祭祀活动,应该真切地从虔诚的祭祀中体验到农民对上苍的感谢,学会培养自己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周围人在自己的异国生活中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日本的祭祀活动往往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分工明确而且配合良好,才能使祭祀活动顺利完成。这未尝不是提示在日华人:唯有团结一致,方能实现发展振兴。(吕娟)

【编辑:朱峰】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