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挣扎中的纽约华埠:楼市低迷 人口迁移 商家苦撑

2012年10月06日 1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6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纽约多位社区人士表示,如果说失去客源是华埠走下坡路的外因,那么,华埠特有的房地产市场特点,华埠自身人口流失等则是让华埠挣扎的内因。

  “有价无市”的楼市让华埠失去活力

  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活跃的重要指标,有百年历史的华埠,虽然处于毗邻下城金融区的优越地理位置,但房地产的交投却向来清谈。“有价无市”是华埠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榕城地产负责人林琦龙表示。

  林琦龙解释道,历史原因造成华埠的楼宇都是租金管制制,而且许多楼宇都掌控在大侨团和一些机构手中,华埠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有价无市”。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介绍,就说传统侨团和客属侨团,他们手中都有楼宇。“侨团拥有的楼宇是百年产业,不可能轻易卖掉。”

  但在华埠做房东也难,赵文笙如数家珍地说,“联成公所这栋楼,六层楼21个单位,地税每年就要15万,而每个单位的租户房租只有500元上下,如果但凭租房,房东们都是亏的,五六百、七八百的租金还要负担水电、煤气。大家都是靠下面的商铺来养活,好在这些楼宇的贷款都还清了,房东们才可勉强过下去。其实在华埠,最可怜的是商家,常常要面对涨租的压力,这是个恶性循环,也制约了华埠的发展。”

  发展中新移民社区又遭重创

  911之后,以闽籍移民为主要居住人群,以东百老汇为中心的华埠新移民社区迅速发展起来,一直到2008年前,闽籍移民们都会自豪地说:“勿街那边911后衰下去了,但东百老汇旺起来了,是我们在911后一直带动着华埠的经济。”但2008年之后,随着外州新移民来华埠人数的减少,许多新移民家庭搬离华埠,现在,东百老汇一带也萧条了许多,商家哀叹:“人少了许多,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福建公所主席郑时甘表示,东百老汇当时之所以能不受911影响发展起来,靠的是华人自身的内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华人做华人的生意。”

  那时,东百老汇一带是多个长途巴士的停靠点,在外州工作的新移民到纽约第一脚踏上的就是东百老汇。长巴给东百老汇带来了大量客源,在怡东楼经营零售生意的纽约商户联合总会主席吴振文表示,在外州打工的福州人购买力很强,“他们平时在外州工作,没时间没地方花钱,到了纽约,见到华人喜欢吃的、用的东西,购买起来不但量大,而且不讲价,特受商家的欢迎。”但2009年联邦移民执法权下放后,常有华人坐大巴被查出无证身份被捕的消息传出,从外州到纽约的新移民开始减少。

  2009年开始,政府取缔科西街一带长巴站临时停靠点,更给东百老汇经济沉重一击。郑时甘表示,原本在科西街上的多家长巴公司,每日带来的客流量约有两、三千人,等候出发的旅客要用餐、购买食物都会在东百汇上进行。取缔后,长巴公司的下落客站点分散到亚伦街等多条街道,对东百老汇街的人流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更对位于东百老汇中心的怡东楼和东方商场周围商家生意造成打击。

  迁移的人口

  同样受911打击沉重的下城11年来,居民人数增长一倍。而华埠,人口的数量却在减少。仅就新移民社区而言,这几年,大量的家庭搬离华埠,向布碌仑、皇后区转移。林琦龙说,租金管制制让很多租户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入住,他们一住进来就是到老。“有价无市”的局面让人看到无望在华埠买房,购屋就要离开华埠。

  随着购房者离开华埠,离开的还有大量的租户。刚在布鲁克林租下房子的董英莹说:“我本不想离开华埠,但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现在在华埠租房子是难上加难。我翻遍报纸,看遍街上张贴的大大小小的广告,绝大多数房东都不希望租给有孩子的家庭。原因之一是华埠的单位大多隔间后由二房东出租,面积小,容不下三口、四口之家,原因之二是华埠这些老房子煤气、水电都只有一条线路或管道,导致这些费用都包含在房租里,因此,二房东喜欢租给单身或没有孩子的家庭,他们在家待的时间少,而且基本上不要在里面煮饭,用不了多少煤气和水电。”(李竑)

【编辑:陆春艳】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