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华社风雨历程的活化石(图)

2012年10月11日 07: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华社风雨历程的活化石(图)
    伦敦华侨互助工团成立已有96年,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旅英华侨华人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曹馨荻 摄

  中新网伦敦10月10日电 据英国《新欧华报》报道,“团结互助,精诚爱国,联络旅英各地侨胞,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英人民友谊,发扬互助友爱精神,开展华侨、华人福利工作,提倡健康文娱体育活动。”这一宗旨96年前伦敦华侨互助工团成立之时确立,为工团乃至整个英国华社的发展树立了行为标杆。

  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见证了几代华人的更替,目睹了华人在海外生活的进步,也成就了华人地位在英国的提高。

  开天辟地,夹缝求生

  1916年,几名华侨前辈拿出自己多年辛劳的积蓄,多次迁址,最终租下了伦敦丹麦街22号地下室。在这个地下室里,几位华侨组成了一个华人团体,取名伦敦华侨互助工团。

  工团刚成立的时期,是一个华人无地位、无权利的年代。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英国华人就连下班之后在街头相聚聊天,也会被英国警察棍棒驱赶,或是被控以非法集会罪。

  当时,在英国的华人多是海员,他们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举目无亲,生活艰辛。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就是他们的避风港。工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便担负起了团结同胞,携手互助的使命。从帮助寻人、协助迁家安居、介绍工作,到传递家乡信息、咨询国内情势,这一系列的努力,为团结同胞、服务华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个简陋的22号地下室,也给英国华人提供了一个聚会、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来自各地的华人相聚一堂,乡音纷杂,谈笑风声。为了能够丰富生活,还设有桌球、麻将等娱乐设施,大家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能在这里闲话家常,缓解思乡之苦,狭小的空间里洋溢着同胞友爱,乡里情谊。

  上个世界五十年代,英国的华人华侨移民人数大量增加,工团的业务蒸蒸日上,工团的成员意识到必须要找一处固定的场所,以便更好地服务华侨。1962年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买下了现在的这座三层楼的永久会所,英国伦敦华侨互助工团会长刘树华介绍说“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炎黄血脉,爱国情深

  历经九十多载的风雨岁月,伦敦华侨互助工团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在异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工团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当国家有难,工团成员永远慷慨相助。

  二次大战时期,中国国土被日本列强践踏,祖国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工团人员在伦敦首先发起侨胞捐款,工团会员纷纷购买国家债券,每周定期捐款,支持国内抗日,从此为烙上了深深的“爱国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眼见国家建设需要大量自己,互助工团忧国家之所忧,人人慷慨解囊,出钱出力,支援国家建设。当时,一部分工团成员已经事业有成,当听到祖国有难,他们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的积蓄;更有年迈的老海员掏出回乡路费,交付国家。

  到了六十年代,中国国内形势风起云涌、复杂多变,冲击了互助工团人士的心绪。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大家的爱国热情都是十分淳朴,刘树华会长说:“我们当时组织了文艺队为华人侨胞演出、电影放映队,到全英各地各地放映《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等经典爱国影片。”他说,当时大家就只是想着服务华侨,传播爱国思想,宣传国内形势。

  现在,告别了动荡的局面,国内局势稳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但是工团人士的爱国热情也丝毫不减。2008年汶川地震,震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而远在英国的华人华侨也感同身受,英国互助工团会员积极组织捐款赈济灾民。

  今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对于日本的无理挑衅,海外华人华侨义愤填膺、纷纷奔走相告组织示威游行,互助工团作为爱国团体,也积极投身其中,年过八十的互助工团永远名誉会长文祖逑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参加旅英华人华侨抗议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文祖逑说:“我身体里流着中国人五千年的血,我们的国家完整不容任何侵犯!”

  英雄迟暮,后继乏力

  走过九十六载春秋,作为伦敦最老的华人社团之一,互助工团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文祖逑介绍,最开始做中文学校,条件很差,教学设备都是自己掏钱或是靠热心人士捐赠。但即使是这样,大家也是满腔热情。这份对于教育的热情也感染了其他兄弟团体。“后来,英国正义工商会、英国共和协会都来办中文教育,好热闹啊!但是,学校已经没有了。”刘树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叹不已。

  这些年由于经济、人手等各方面的原因,90年代初互助工团的中文学校就停办了,但是工团人士并没有放弃对于中文教育的支持,直到今天,工团依旧会每年拿出500英镑捐给中文教育促进会,支持中文教育发展。

  除了教育,工团的未来发展也存在一丝隐忧。刘树华说:“现在工团里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少有年轻的新会员加入,我们都老了,总有一天大家都会走,每次一个老会员离开,文老先生都会记下来。”

  说到这里,刘树华翻出几十年前互助工团的老照片,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是一个故事,记录了那个年代英国华人的点滴。“当年的小伙子,现在都是老头子了,工团以后怎么发展,让我很担心。”

  刘树华说,他加入互助工团40余年,互助工团就是他的家。在他看来,要领导互助社团,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把工团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同时,一定要爱国,因为互助工团就是一个爱国的社团,他希望领导工团的人可以在促进中英友谊,团结华人华侨方面尽心尽力。(新欧华报记者 曹馨荻 魏秧子)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