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人海外游学者分享心得:自我融入让收获最大化

2012年11月18日 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18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人往高处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现在也成为很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他们在攀登事业高峰的同时亦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从繁忙的事业中抽身,选择到国外高等学府进修。在英国,来自中国各行各业的游学者们遍布各大高校。

  《华闻周刊》日前采访了一部分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华人游学者,聆听他们对于游学生活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向有意申请游学的相关人士提供宝贵信息。

  出国深造

  申请目标很重要

  不同于普通留学生,这是一群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再选择到英国高校深造的游学者。在剑桥大学微电子专业进修的学者刘强和《华闻周刊》分享了他的申请经验。曾在中国某航天集团任职的刘强在2009年就决定出国深造。他对记者说,当初中断事业而选择出来深造的原因很简单—希望精进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研究。

  当提到申请过程时,他多次强调,无论是留学或游学,在申请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他认为,除了做好常规的文书申请资料等,与教授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议申请者最好在正式申请前就与教授联系好,并进行深入交流,寻找学术领域的突破口。

  此外,还要利用自己以往的工作和学术经验,增加与教授之间的谈资。他以自己为例:“我在与教授邮件往来时,向他展示了一些以前工作时做的项目,并且和他聊了很多微电子方面的细节,这样教授就知道我是很懂这方面的,所以很快就给我安排了正式的电话面试,然后录取了我。”

  对于已有事业基础的申请者而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各项申请要求是一件较为费力的事情。在伦敦商学院就读工商管理学硕士(MBA),曾经是国际日化巨头宝洁公司中国的高级客户经理的刘恋对此感触颇深:“大多数人都是一边在工作,一边在申请,其实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可以说是一个持久战。因此,在决定要出国深造前,首先得对申请过程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为了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申请效率,她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在萌发出国深造的念头时,我们需要明确自我投资的方向所在,并考虑清楚想要得到的产出是什么,是否能带来自我价值的提升。有些申请者可能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只是想要出来见识一下,这样在选择学校方面没有具体的方向,可能就会比较耗时。”此外,她还认为在申请过程中申请者应该以分享为目的,建议大家在申请过程中就尽可能的开始结交朋友,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游学英国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正在剑桥工程学院进修的叶飞之前是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隧道专业的一名老师。当谈及目前在英国的学习生活,叶飞将他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作为访问学者,他并不是像普通留学生一样单纯地做好科研就行,他更需要从科研的教学角度出发,关注这个项目是为何而做,如何去做。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忙人。除了参加常规的科研项目及会议讨论,他还多次主动找机会与同领域的学术专家单独交流。

  此外,叶飞也常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访问学者或学术专家沟通,往往能得到不少意外的收获。“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本地资源”,他说:“我非常庆幸能够来剑桥切身感受世界一流的高校正在做什么,眼见为实,才能真正探寻中英学术研究的差异,开玩笑的说,这是一种打入‘敌人内部’的感觉。”叶飞表示,他非常欣赏国外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在剑桥,你崇拜哪个老师,想听哪个老师的课就可以直接去听,这非常好。”

  同样身为科研工作者的刘强在英国的求学经历也非常丰富,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就学习心态而言,刘强认为,由于之前已经工作过,对毕业就业不会特别紧张。因此,相较于普通留学生而言,受的约束较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也更多,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搜集学业以外的信息。在英国求学的过程中,刘强很擅长利用当地资源及网络资源,他通过在本地专业论坛发帖交流,已成功与英国一位电影导演合作,让对方使用他设计的航拍飞行设备进行拍摄。

  自我融入

  让收获最大化

  这样一群在国内已事业有成的华人学者,来到英国深造时会比普通留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投资回报率。那么面对有限的游学时间,如何能让游学收获最大化?

  对此,叶飞表示,游学者首先应该将国内的工作和家庭事项安排有序,再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的参与各种活动,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叶飞还向记者提到了自己之前的顾虑:同普通留学生不一样,很多像他们这一类的学者最大的障碍是英语基础不够牢固。为了克服这一阻碍,叶飞建议充分利用英语环境,提升语言运用的空间,夯实语言基础,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伦敦商业学院的刘恋认为英国高校的国际氛围非常浓厚。她说:“我们课题小组成员有六个人,分别来自六个不同的国家,有黎巴嫩、哥伦比亚、美国、英国和葡萄牙的。大家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怎么样和大家相处,怎么样去共同创造更好的结果,对我而言是非常好的历练。”她进而表示道,只有自己真正融入进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样的成长是很快的,在国内体会不到的”。

  来自剑桥大学的刘强同时也在采访结尾时对《华文周刊》记者表示,英国各高校的硬件设备非常好,提供了很极好的国际平台。 在学术上,学者们应该多参与民间或官方组织的各类研讨会,加强专业领域素养;在与人交流时,主动地融入异国文化。只要能在求学过程中保持好奇心、活力和创新性,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定会获得不少意外的收获。(张冬莹 李佳南)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