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旅美华侨黎家活:走进大学殿堂的“餐馆诗人”

2013年08月02日 09:1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旅美华侨黎家活:走进大学殿堂的“餐馆诗人”

  台山市瑞芬镇的黎家活是一位旅美华侨,从小就对诗词富有兴趣,但早年农村的艰苦生活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移民美国后,他经营餐馆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学习诗词创作,创作诗词也成为了他化解工作烦闷的方式。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历练,他的诗词获得文化等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黎家活还频繁被邀请到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讲学。

  在近日,黎家活回到家乡台山,感受家乡空气的同时,将为自己诗词的创作积累素材。

  少年爱诗:15岁创作第一首自己的诗

  “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黎家活笔下的诗词,声律和谐,韵味绵远,而且极富生活气息。经营餐馆的黎家活,笔下却能出美诗,让不少人感到钦佩。而他与诗词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这一切还得从他童年说起。

  黎家活介绍,在自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起教科书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时便深感兴趣。“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声韵、格律,但是听起来很舒服,而且也很容易记,像唱歌的感觉”。随后因为社会环境变化,许多古典诗词从课本中删掉,无法读诗的他便开始暗下决心:自己写诗。

  在黎家活15岁那年,与友人团聚后散去后,他独自一人坐在楼台,回想自己刚去世的父亲,难掩思亲感情之时,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楼台抚琴思明月,今日圆来明复缺,琴声终断明月冷,更待人月共团圆。

  青年谋生:入厨谋生不忘诗词的汲养

  黎家活并不安于现状,他在空余时间跑到广州进修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后来到了1977年,高考恢复,但黎家活却因为当时已经申请去美国跟家人团聚,还是放弃了高考机会。此后,黎家活决定带着自己的文房四宝远赴美国。

  起初移民到美国,觉得很难适应,语言不通加上不会驾驶,找工作只能局限在华人社区。黎家活了解到,多数华人都是在餐馆或者超市、制衣厂维持生计。为了生活,黎家活决定把对诗词的兴趣放下,走进厨房,开始承担妻儿的生计。

  在陌生的异域城市生活、对手中工作的不熟悉,让黎家活无法宣泄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苦闷,而在此时,作诗却无意成为他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我那时的生活过得不是很如意,简单点来讲,就是赚钱不是很多,令自己的家庭过得不是很好。此后发现古人做文人的都甘心食贫,安贫生活不停创作,我们何尝不能这样做呢,渡过这个难关之后,有一种上进的能量。”黎家活说。

  靠着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黎家活努力适应国外的生活。由于勤奋好学,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英语,学会了跟洋人下订单进货。因此,他得到了餐馆老板的赏识当上了大厨。之后,在技能与能力的积累下,黎家活终于在美国罗德岛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

  追求学术:“餐馆诗人”大学殿堂讲学

  尽管开始经营自己的餐馆,但黎家活却始终放不下他心中向往的诗词。为了能让自己的诗写得更好,黎家活还从少得可怜的工余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他从《唐诗三百首》里摸索,研究古诗的编排还有韵律。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诗词比赛,交流学习。

  在2007年,他获邀参加一次侨团活动。当时他接受了一家英文主流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他提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副校长的认同,后来副校长更是邀请他到学校为学生讲课,就这样,他第一次踏入了大学的校门。

  随后,他还被邀请到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讲学。此后,黎家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众多成就,自己也开始担任中美文艺教研会的会长,同时也是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返回故乡:为创作积累更多乡土素材

  近日,黎家活回到了家乡台山瑞芬镇龙窝里。这一次回来除了要探访亲戚之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感受乡土气息,为创作积累素材。

  黎家活在家乡祠堂还有文化楼落成典礼上,为家乡特意谱写了一首传递乡情的诗词。他说:“我是在这里出生的,我也有种赤子之情,这么大的庆典都要写点有意义的诗,所以我就用了"龙窝村祠堂落成庆",为冠顶格,也就是藏头诗,这样表达我对家乡的情怀。有时回来家乡多几次,都感受到祖国的乡土人情,有一种特别情切的感觉,写起诗词来都经常融入这种感受。”

  黎家活说,自己现在的一切,除了运气之外,更多的是靠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餐馆诗人”黎家活,还在不断地追求他的梦想。(黄子宁、赵美华)

【编辑:南若然】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