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歧视面前,如何增强对“辱华”闹剧的免疫力

2014年08月15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如同一个躲不开的魔咒,西方一大选,华裔就挨骂。本周,“新西兰优先党”领袖温斯顿·彼得斯在参加一场为9月大选造势的竞选活动时公然宣称:“两个华人也顶不上一个白人。”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而在美国,正当华人社团还在商讨如何推动“解雇贝克尔运动”以抗议其辱华言论之时,堪称“华人骄傲”的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竟也遭遇了种族主义言论攻击,亲民主党的妇女选举促进会创始人凯西·格鲁伯称“赵小兰不是肯塔基州人,而是亚洲人”。不过,好像这些还不够热闹,本月初,马来西亚新闻部前部长再努丁指责华人是该国“最大的贿赂者”。

  事实上,不只是近几个月,从美国吉米脱口秀的“杀光中国人”、到西班牙电视5台的“辱华闹剧”,近年来,“辱华”事件频频发生。究竟是什么为其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和养分?

  回顾历年来被曝光的辱华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有两类人似乎很容易成为华裔攻击者: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等公众人物和在政坛折腾的政客。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吸引眼球自然是其最渴求的。这些人在镜头前“前赴后继”地卖弄他们的胡言乱语,不免有哗众取宠赚取曝光率之嫌。不管是将中国人称为”支那人“的贝克尔,还是扬言”5·12大地震是报应“的演员莎朗·斯通,他们显然明白,在“中国”成为世界“关键词”的当下,在与这个国家相关的话题上做点文章,无疑是他们不断刷新存在感的利器。至于这样搏来的是否是臭名骂名,他们似乎并不在乎。而对于某些言行无底线的政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则更是家常便饭。他们打出“华人牌”的目的,很难说不是在利用某些人羡慕嫉妒恨的阴暗心理或是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担忧。

  此外,西方媒体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并在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诋毁中国。久而久之,从政界到民间,一种异化、变态的敌对心态油然而生。同时,由于国际社会对华裔群体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西方媒体无时不在对一些涉华事件进行歪曲报道,导致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对华人不利。

  团结起来,发出强音,让那些恶意中伤华裔的人员或机构付出代价,这是广大海外同胞正在努力做的事。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华侨华人自身的不断进步,那些大规模、有组织的辱华事件已经或正在成为历史,刺激国人神经的辱华言行到了今天也已成为个案。面对一些博“出位”的公众人物,一味的大规模抗议,有时或许反而正中他们下怀,而理性的“冷”处理,有时则不失为一种超出预想的上佳选择。

  所谓“冷”处理,并非坐视不管。而是在冷静的同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国社会的话语权。仅以美国黑人为例,马丁·路德金、鲍威尔、赖斯、奥巴马等杰出黑人代表政治地位的提升,无不大大增强了非洲族裔在美国社会的存在感。在面对不公正待遇之际,表达愤怒虽然必要,但充其量不过是“扬汤止沸”之举,只有积极引领华裔参与政治,让他们走出“唐人街”,真正融入所在国当地社会之中,才能让任何有意或无意的辱华言行失去土壤。

  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开始在一些国家政坛崭露头角。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华裔议员、华裔政治家的出现,那些别有用心者再企图发出什么辱华言论,恐就要先好好掂量一下其自身的分量了。

  歧视面前,知识、智慧和韬光养晦是关键。提升华侨华人的自身素质和形象,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用实力赢得尊重,是对辱华者最坚实有力的回击。(王秀)

【编辑:王诗尧】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