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华二代”走出封闭小圈子 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2014年11月03日 14: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近日,西班牙《国家报》发表文章称,过去华人带给西班牙人的封闭印象正在发生改变,“华二代”正在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

  与老一代移民相比,“华二代”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努力融入到当地社会,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展现自己的风采。他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新的生活,也展示了良好的华人形象。

  做IT办学校实现自我价值

  在荷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华人也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并且从事各种受人尊敬的工作,出现了很多卓有成就的企业家。

  荷兰鹿特丹副市长Ms.Baljeu曾对在荷华人形象做过如下阐述:“第三代华人在积极的尝试创业,他们活跃在IT、传媒等各种行业。如果你去问荷兰居民,他们对中国移民的印象如何,也许20年前你得到的答案会是餐馆饭店,而如今他们会说,中国人是一群创业者。”

  同样,西班牙华侨华人的子女们工作很多元,比如:在语言中心教华人讲西班牙语,在驾校训练华人考驾驶执照,在大型金融企业担当经理等。

  华裔女孩张凯梯在美国马里兰州长大,是第二代移民。她的第一份职业是律师,然而一场大病让她坐上了轮椅。大病初愈后她辞去律师的工作走上创业之路,开始跨界当起咖啡师、调酒师、纪录片导演,还开设厨艺学校,教授烹饪技巧。她在华盛顿开了一家名为EatsPlace的商业厨房,邀请尚未拥有独立店面的厨师轮流担任驻店主厨,提供不同风味的特色美食。厨房设备齐全,主厨只需支付食材费用,在餐点售出、创造收益后与EatsPlace利润分成。对于张凯梯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家商业厨房,更是让年轻厨师和自己共同实现梦想的基地。

  组社团当议员维护侨胞利益

  令人欣喜的是,年轻的二三代华人除了积极让自己融入当地社会,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海外侨胞的共同利益。

  烟台姑娘王伟华8岁来到德国,前不久她当选为Schwetzingen市最年轻的议员。王伟华表示,因为受到了两种文化的教育与影响,所以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在世界上推广、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包括促进中德两国间建立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

  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年从父兄辈手中接棒踏入政界。加利福尼亚州的库尼蒂诺市是美国华裔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年轻的“70后”华裔黄少雄目前是这座城市的第四任华裔市长。帮助当地华人维护权益、满足需求和提升地位都是闯荡政坛的年轻华裔所努力的方向。

  第二代华人吴耿君在德国经营着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了为在德国发展的华人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平台,2014年他在当地成立了第一个以“华二代”为主体的华人社团——德华青年联谊会(下称“青年会”)。吴耿君介绍,青年会的宗旨是:构筑青年的联络平台,增进青年人之间的友谊,提供交友和工作招聘信息。

  他说:“协会主要聚焦于‘华二代’,我希望利用自己的经验更好地去帮助他们。我身边就有许多华‘华二代’,已经完全是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对传统的华人协会不感兴趣。我希望能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吸引他们。”

  三大优势助力“华二代”

  从创业、组织社团到服务政坛,“华二代”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首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语言基础让年轻的华裔更加“本土化”。美国华裔黄少雄认为,“像我们这样的第二、第三代移民,随着英语成为母语,语言障碍消除,视野也随之更加开阔。”同为第二代移民,26岁的英格兰东萨赛克斯郡议员成德仁也认为:“我参政时在语言和文化障碍上要比父亲那一代小得多,因为我从小就通过学校和工作融入了英国社会。”

  其次,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更为包容的心态让在海外土生土长的第二、第三代移民更加“国际化”。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国际融合”让他们也能够在参与公共服务、从事政治活动时更加自如,更有底气。

  此外,无论是在商场还是政坛,海外的年轻华裔还具有“创新化”的特质,他们善用新理念、新技术,勇敢探索新领域。例如年轻华裔候选人在竞选中更加重视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争取选票,如在社交网络设置个人主页,发表政治观点,并与选民进行互动。与老一辈的华人创业者相比,他们学习能力强,善于观察和积累人脉,对于商机有准确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

  观点新锐、富有激情,再加上从老一辈移民身上继承的刻苦自励和勤俭耐劳,年轻的二代华人正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迅速发展自己。(吕文宝)

【编辑:杨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