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尼随笔:走进亚齐“中国—印尼友谊村”

2014年12月27日 0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印尼随笔:走进亚齐“中国—印尼友谊村”
    老仓民拿出当时的规划图介绍说,援建的友谊村有303套共606间房子,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动工于2006年5月并于次年7月分交付灾民入住。村内设有学校、诊所、清真寺、足球场等设施齐全,总耗资1.1亿人民币(约合1440万美元),是中国在印度洋海啸援助中最大的恢复重建项目. 顾�
    从亚齐市往东驱车15公里,便可抵达亚齐风光秀丽的“中国—印尼友谊村”。踏上通往村里的柏油路,入村口处高高竖立的门字牌匾十分醒目,由中国书法家沈鹏用红色墨迹书写着“中国—印尼友谊村”,中文上下分别有印尼文
    绿树掩映下,漫山遍野是红瓦黄墙的房子。绕过村里的诊所,便是中国印尼友谊村华人代表老仓民的家。 顾时宏 摄

  中新网印尼亚齐12月26日电 题:走进亚齐“中国—印尼友谊村”

  中新网记者 顾时宏

  26日的亚齐阴雨绵绵,笔者参加完此间举行的地震海啸灾难 10 周年纪念活动后,便驱车前往半山腰上的中国—印尼友谊村参观。

  从亚齐市往东驱车15公里,便可抵达亚齐风光秀丽的“中国—印尼友谊村”。踏上通往村里的柏油路,入村口处高高竖立的门字牌匾十分醒目,由中国书法家沈鹏用红色墨迹书写着“中国—印尼友谊村”,中文上下分别有印尼文和英文。

  沿着斜坡走进村落,一座金黄拱形顶塔的清真寺引人注目,远处不时传来阵阵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绿树掩映下,漫山遍野是红瓦黄墙的房子。绕过村里的诊所,便是中国印尼友谊村华人代表老仓民的家。从老仓民家远眺,亚齐的沙璜岛、亚齐岛与青山碧水尽收眼底。

  在海啸中幸存下来的这位老姓华裔,祖籍中国广东顺德。他指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那些房子说:“2004年底那场百年不遇的印度洋大海啸的重灾区发生后,导致亚齐十多万人丧生,几十万人无家可归。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亚齐的救援行动,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救死扶伤,帮助灾区重剑家园,这些房子就是中国政府为当时无家可归的灾民而援建。”

  老仓民拿出当时的规划图介绍说,援建的友谊村有303套共606间房子,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动工于2006年5月并于次年7月分交付灾民入住。村内设有学校、诊所、清真寺、足球场等设施齐全,总耗资1.1亿人民币(约合1440万美元),是中国在印度洋海啸援助中最大的恢复重建项目,也是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见证,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

  10年前的今天早上,老仓民的家人因都去泗水而躲过一劫,但他和亚齐很多华人一样,房子都被海啸毁之一旦,他的堂叔、堂哥、姐姐、姐夫等亲属有28人在海啸中遇难。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说:“目前安置在这里的华人有一百多户,其他的都是亚齐本土的穆斯林民众。”

  采访这位华裔时,不时有村民从他家门口经过并友好地向他打招呼。老仓民说,海啸灾难发生后让亚齐人在互助中建立了情谊,华族和原住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一位叫RIDWAN HUSIM的村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啸发生时,他和妻子紧紧抱住他们1岁半的孩子,但高达十几米的巨浪不断地把他们抛起又撕开,最终他的儿子从怀里被水卷走。后来亚齐救灾委员会把他俩夫妇安置到友谊村,让他重获生活的勇气。他远望着天边的沙黄岛喃喃地说:“我的孩子应该漂到那个岛上被好心人收养,他今年应该快12岁了!”

  在老仓民家闲聊的当地居民KHAIRUL ABRAR先生告诉记者,海啸让他失去了妻子、儿子,还有50位亲人,并把他在亚齐市的房子毁为平地。后来他躲到避难所,政府就把他安置到友谊村里来。他说:“房子质量很好,水、电一直都有,感谢中国人的真诚救助!”目前他在一家NGO机构上班,负责环境保护工作。“我要坚强地走下去,把亚齐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他自信地说。

  告别老仓民时,正是周五的黄昏,天空又下起瓢泼大雨,把友谊村的路洗刷得更干净,满山的绿树显得更加青翠。清真寺里飘来豪放的唱经歌,在村里的雨中,久久回荡,似乎在祝愿中印尼友谊如青山碧水天长地久。(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