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马华裔传承农历新年习俗 “团圆饭”不可或缺

2015年02月15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2月15日电 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农历新年将近,马来西亚大街小巷散发新年味道,但近来,人们开始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有不少人认为过年,好像就只剩下一家人团聚的年夜饭了,吃过年夜饭就过了年。现代人面对各种压力,加上农历新年也渐渐趋向商业化的同时,究竟还保留了多少的华人新年传统习俗?又融入了多少新派文化呢?

  农历新年越来越趋向商业化,而新年传统习俗也随之时代的演变,逐渐失去原有的味道。对此,诗人黄建华中指出,何为新年,必须先从其原本的概念中理解。

  对他来说,新年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农历新年是一个开始和结束的分界线。他指,从华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文化习惯来说,农历年还是一个开始。

  他表示,“年”是个从开始走向结束,一个“圆”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意义。因为“圆”是有“圆满”和“团圆”的意义存在,所以到了新年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提到,新年也象征了团圆、相聚、孝顺、和谐、敬爱和除旧迎新的一种概念,对此,新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圆满的结束,当然也期待着另一个更圆满的将来。

  对于越来越多人认为,农历新年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年味”,而何为年味?黄建华解释,年味必须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开始谈起。

  他指出,在新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添购新衣,因为受到长辈们的影响,认为新年就必须买新衣和穿新衣来过年,而这样才能显示出新年新气象的意味。

  主持人苏进川表示,这样的传统美德或是习俗,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大家的脑海中,感觉上只有新年才可以买新衣。

  另一位主持人邓佩银则认为,或许不同的年代会有不一样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在她小时候,并不是只有在新年才可添置新衣。

  对此,黄建华解释,新一代人对新年的诠释或许会不一样,因为过去可能经济条件没有很好,可能会穿哥哥或是谁留下来的衣服。但如今,大家买衣服的原因是因为款式和潮流。

  他指出,在华人传统里象征性最高的就是“团圆饭”。团圆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不管你去了哪里,多么的困难,都还是要回家吃个团圆饭。“除了象征团员的团圆饭外,新年里还有不可或缺的象征性食物,如腊味、海味、捞生及一些象征美好寓意的年菜,以及年糕等。”

  黄建华提到,“团圆”,其实可以从家人开始,再扩散到朋友、亲人的聚会上。其实这是个非常完美的概念,如今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的繁忙,导致减少了见面。而到了新年,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大家再进行联系见面的动力。

  他表示,在住的方面,每到新年前,大家都会为自己的住家进行装饰、粉刷和大扫除等。

  “至于行,就是回家过年了。从回乡过年这个过程里,你可能会经历好几个小时的车程或塞车,但也阻止不了游子们回家的心,所谓归心似箭的心。”

  农历新年前,大马华裔家庭仍然维持着大扫除、贴春联,装饰家里;电台也会播放新年歌曲营造新年气氛,而商家们也会制作新年广告,传递新年气氛同时,更推广自家的产品。

  对于民众纷纷表达对于各个节日,如今已经成为商家们的促销的季节一事,诗人黄建华表示,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在商言商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消费的角度来看,刺激消费会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成为一个推动力。

  他对于这类的商业广告保持着正面的看法。他说,商家在刊登广告时,除了带出经济效益外,广告的背后也传达一些新年的意义,一些美好的正能量。

  “比如,告诉你团圆、相聚、孝顺、敬爱、送礼和除旧迎新等,广告的背后隐藏了这样的讯息,在我们接收到后,就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到这些意义。”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普遍化、通讯及社交媒体的发达,新年传统之一的寄贺年卡也逐渐被电子贺卡取代。诗人黄建华承认,本身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已没有了寄贺年卡的习惯。

  他表示,其本身在70和80年代,寄贺年卡是每年都必须做的事情。在高峰期,曾经试过寄出60到100张的贺年卡,而这其实就是沟通和联系彼此之间感情的一种做法。

  “虽然寄贺年卡的习惯也已经逐渐变少了。可是我还是会收到一些团体所发出的贺卡。”

  虽然如此,他提到,本身总是在想说寄贺年卡的习惯,是不是会在那一天获得“重生”。黄建华解释,根据他的理解,虽然寄贺年卡的人越来越少,惟如今仍有一些年轻人自制创意贺卡,而不是在购买市面上所贩售的新年贺卡。

  “而他们所设计的贺卡,都非常新颖和有创意,所以我觉得寄贺卡这个概念,会不会再重新流行。”

【编辑:南若然】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