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承载丰富地域文化 方言可为学汉语增趣儿

2012年12月10日 10: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前几天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大片《一九四二》,影片中大量运用河南方言讲河南的故事,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真实,多体会了一些社会生活的内涵。出了影院,朋友们的对话中都带上了河南腔儿。想起几个月前看电影《白鹿原》里土得掉渣的陕西话,也让人感到很得劲。

  这些年,在电影电视等文学作品中用方言成为一道风景,如讲四川话的《让子弹飞》,讲保定话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讲天津话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用重庆等方言的《疯狂的石头》、用东北方言的《东北一家人》等。我更想到几十年前著名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影视剧里的方言让文学更接地气、营造出喜剧效果、与观众产生亲和力,就像拉着观众全身心地进入了那个故事之中。在影院中既可听到有意思的音,也可通过与字幕的对比,感受话语中的表现方式。我想,看看这些方言电影,肯定能提高学汉语的兴趣。

  方言既是语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方人群在长期独特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资讯和交通的发达、人口流动和社会交流的增加,方言在变化,也在被同化。通过现代的音像传媒技术,留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的语言活化石,很有意义。一些专家认为,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我们看到,很多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老外,热衷于从对方言的了解中琢磨中国语言文化的细微差异和丰富多彩。他们通过学习传统地方色彩的戏曲,如京味儿或津味儿的相声、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等,成为汉语通和中国文化通。对方言的兴趣,促进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使他们的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还是汲取文化营养的法宝。

  还有很多学中文的华裔少年,可以从对方言的体悟中浸润一些故乡的情感。我在美国的外甥女曾经回老家成都跟着姥姥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姥姥是重庆人,所以,我回成都听到外甥女讲一口重庆话,非常吃惊。我想这一段方言经历已经注入她的血脉之中,这对她后来在美国中文学校的学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看电影不仅可以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了解语言文化。文学作品的确同方言有着难以分割的血肉联系,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方言的兴趣,通过文学更形象地了解方言,通过方言更深刻理解文学。(红深)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