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百大学设汉语专业 俄罗斯人汉语情结由来已久

2013年04月01日 15: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三百大学设汉语专业俄罗斯人汉语情结由来已久

  当地时间3月2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习近平对在座的老中青三代长期热忱投身中俄友好事业表示了感谢,并指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汉学的国家之一,汉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两国文化长期的交流融合,使中俄友好关系根深叶茂。

  长久的汉语情结

  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叶,俄国就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上世纪,中国和苏联作为世界上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中苏两国在科技方面的交流,促使许多苏联学者为实现与中国的交流而学习汉语,进而了解中国文化,出现了许多“中国通”。

  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就是一个著名的中国通。他在中国居住了近30年,担任驻华大使10多年,其父也是苏联最负盛名的汉学家和外交家之一,罗高寿对中国文化兴趣深厚即得益于父亲的熏陶。他的家族不少人都有中文情结:妹妹是俄罗斯远东问题研究所专攻中国问题的高级研究员;孙子阿列克谢也继承了爷爷对中国、对中文的爱。

  苏梦夏(Larisa Smirnova)曾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区域研究专业学习。据她介绍,在她的老师中就有多名著名汉学家,如现任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院院长Aleksei Voskresensky、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Vladimir Petrovsky等。她所在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悠久,一直是俄罗斯培养中国学者的最大的基地之一,也是本次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进行演讲的地方。苏梦夏为此而感到自豪。

  新时代的“汉语热”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但这并没有阻碍俄罗斯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两国在文化方面依然保持着交流。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回暖,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俄罗斯这个与汉语有着长久渊源的国家,学习汉语的热情再度燃起。

  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在与习近平交谈时说,去年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招收了90名新生,其中有30名把中文作为专业方向,而选择英文专业方向的只有8名学生。“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在俄罗斯,中文热、中国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国立莫斯科大学教育系副主任、中国历史学家欧丽雅·马什金娜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全俄有300多个大学设有汉语专业。近10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俄罗斯青年都愿意去中国留学和工作。

  大卫是一名俄罗斯小伙子,现在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大卫称自己与汉语有着难以言表的缘分,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自学汉语。他说,虽然目前课业压力很大,但并没有降低他学习汉语的热情。大卫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毕业后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做些事情。

  苏梦夏2006年开始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汉语。她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在学习汉语之前,就先学习了中国的历史、外交、政治等,通过英、法、俄等版本阅读过包括中国四大名著在内的一批中国文学作品。现在的她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的老师,她从教育合作方面出发,寻找和探索更多的中俄合作项目,希望全面促进中俄交流。

  俄罗斯人的汉语情结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考量。中俄友好外交关系的发展必定会带动两国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毋庸质疑的是,汉语将会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岁竹)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