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兴起新一轮中文热 培训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3年11月26日 09:2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印度兴起新一轮中文热培训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
印度国际大学学写中文的学生
印度新德里蓝钟国际学校学生在学习汉语

   随着中印两国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学中文的行列。从大学到中学,从公办到私立,新一轮的中文学习热正在兴起。如果说,印度先前的中文热主要是政府在推动,目的是在于加强中国研究,此番中文热的推手则是两国日益密切的民间交流,学生更加务实

  中印关系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带动了中文热的兴起,印度中文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我敢肯定,印度现在兴起了中文热,这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其中又以中国学院为中心。随着印中两国交流增多,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学生来印度的中国学院学习中文。”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印度国际大学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由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创办。该大学的中国学院成立于1937年,首任院长是有“现代玄奘”之称的著名学者谭云山。阿维吉特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国学院开设了从预科到博士的课程,目前有150余名学生,7名中文教师,其中两名教师系中国云南大学所派。据了解,国际大学与云南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云南大学派两名老师到中国学院任教,每半年轮换一次。印度国际大学校长达塔古普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院是印度最早的中文培训基地之一,为印度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中文人才,未来将继续加强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推动中国学院中文教学的发展。

  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是印度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基地,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该系系主任狄伯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中文,后来又到中国学习了3年。狄伯杰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发展的印中关系和中国的崛起带动了中文热潮的兴起。印中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学习中文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并且获取中文学习材料的渠道也拓宽了。据他介绍,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现有120名学生,9名教师,学位类别齐全。

  除了上述两座传统的中文教学重镇之外,目前印度的14所中央大学以及部分地方高校也都开设了中文专业,中文学习如火如荼。不仅如此,最近几年,印度很多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中文培训学校,甚至一些中学也开设了汉语课。

  新德里汉语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至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院长普尔尼马·加格告诉记者,她的儿子曾在云南大学教书,儿子告诉她,很多印度商人想到中国去做生意,但又不懂汉语,因此可以开办学校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她遂创办了这所学校。这所私立培训学校主要教授基础中文,学习时间集中在周末,每期两个半月,每班10—15名学生。

  蓝钟国际学校成立于1957年,是新德里知名学校之一,中文是学校的外语选修课。中文教师阿努佳向记者介绍,蓝钟学校从初一到初三有3个中文班,每周两天、每天三节中文课,共38名学生。除语言教学外,她还会教学生用筷子吃饭、唱中文歌曲、看中国电影。“我教过的中文歌曲有《两只老虎》、《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孩子们都挺喜欢。”记者在蓝钟国际学校的外语活动室看到,墙上一角专门辟出了中文栏,里面贴着中国国旗和风景画,中国味十足。蓝钟国际学校校长苏曼·古马尔向本报记者透露,她也是阿努佳的“学生”,对中文十分感兴趣的她常常去“蹭课”。

  上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曾被当作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当前的中文热有了质的飞跃

  在印度中国研究所最近举办的一场“泰戈尔与中国”的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谭中先生。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矍铄。谭中是印度著名的中文教育家,他和父亲谭云山在印度中文教育领域接力耕耘近70年,也是印度中文教育潮落潮起的见证人。

  谭中向本报记者介绍,印度1947年独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短暂兴起小规模的中文潮,当时印度先后派了两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上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虽然交流很多,但是印度学习中文的人并不多。“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印度一下子兴起了中文热,因为很多人觉得应当了解中国。1964年,我到德里大学中文班教书时,有数百人申请学习中文。”谭中说,不过由于师资有限,每期也只能招收三四十人。1969年印度建立了尼赫鲁大学,随后也开设了中文系。随着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中文班或中文系的设立,印度的中文教育开始缓慢地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印度的中文教育带来了春天。谭中告诉记者,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尼赫鲁大学中文系任教时,中文系的条件十分简陋,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教材,便找来旧的《人民日报》,根据上面的内容油印汇编教材。

  随着中印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学生到中国学习,越来越多的印度商人到中国经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两国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印度在21世纪又掀起了一股更为蓬勃的中文热。谭中说,“当前的中文热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质的飞跃,其推动力主要来自两国民间的密切交流。”现在来印旅游的中国人也多,不少学中文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找到了工作。而在以前,很多学中文的学生很难找工作,就只好接着读硕士、博士。

  “中印两国不是一年、两年的关系,而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中印友好培养下一代。设想一下,10年之后如果印度有10万名学生说中文,那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将会是什么样?他们将会分布在政府机关、教育行业、工商业、媒体等部门,这样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会有能说中文、了解中国的人,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会随之加深。”印度新德里贾米亚大学国际关系中心主任阮瑞山告诉本报记者。阮瑞山是谭中的学生,上世纪70年代曾在印度驻华使馆工作,后来又在印度外交部负责中国事务多年。今年7月,阮瑞山在贾米亚大学国际关系中心开设了中文课程。

  苏曼·古马尔校长对记者说,蓝钟国际学校的中文课此前一直断断续续,这一次的中文课已开设了3年,截至目前效果很好。“现在开设中文课得益于印中友好的大背景,儿童是印中友好的未来,学习中国语言正是增进了解的最好途径。”

  会中文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中文学生就业率为100%,在所有外语类专业排名第一

  “现在学中文的学生就业率为100%,在所有外语类专业排名第一。”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孟德说。海孟德上世纪80年代初入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学习,而后又于80年代中期到中国留学两年。他告诉记者,自己上大学时,学中文的人不多,社会需求量很小,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随着印中两国经贸交流的增多,现在的中文系学生不仅能在平时通过翻译、导游赚取生活费,而且很多人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被公司预定,非常抢手。阿维吉特院长也向记者证实了这点。他说,需要中文专业学生的不仅仅是中国公司,还有威普罗这样的印度本土知名企业,甚至连微软等著名跨国企业也从他们学院招聘。

  “我最初学波斯语,后来才转入中文专业。”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副博士伊凡快人快语。他在中国交流过一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伊凡介绍道,入学后他发现中文系十分热闹,学生课余忙着当导游、做翻译,工作机会很多。“学习中文有前途!”伊凡就这样改学了中文。不过,学中文并非易事,淘汰率也很高。据伊凡介绍,自己刚入学时班里有30名学生,到毕业时只剩14人,很多人都因为中文难学而转系。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已经让伊凡尝到了甜头,他兼职很多,不久前还给一家印度著名通信公司的员工进行了两个月的中文培训。“相比其他外语,汉语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现在印度的大公司与中国业务很多,会说中文的话,薪水还能翻倍。我打算毕业后在从事中国研究的同时,再发挥语言特长做些中印贸易方面的工作。”伊凡满怀憧憬地说。

  普尔尼马·加格院长对记者说,新德里中文学院的学员大部分是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印度公司员工或是到中国做生意的印度商人,也有学员是导游,想借此拓宽业务范围,接待更多的中国游客。记者还遇到了一名工程师学员,因为想去中国工作来学中文。此外,还有些印度公司主动联系学院,邀请中文老师给员工进行短期的中文培训。

  “我喜欢中国,如同喜欢印度一样。中国的文化独特,很有意思。我想继续在大学学中文,到中国留学,定居生活。”蓝钟国际学校初二学生帕延莎对记者说,她的父母认为中文难学,担心她坚持不下去,曾让她选择法语或西班牙语。不过,帕延莎最终还是选择了中文,而且非常执着,“只要我全心全意地学习中文,就一定能掌握汉语。再难我也要学中文。”

  印度汉学界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脱节,从事中国研究的不少学者不会中文,只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印度的汉语教育普遍面临教师短缺、教材过时等问题的困扰。狄伯杰表示,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人手不足,他们正积极争取中国教师前来任教,并打算在明年招聘新的中文教师。阿努佳老师也说,自己一直想邀请一位中国老师到学校讲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可以学到地道的汉语,然而这一设想始终难以实现。学校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教材匮乏。阿努佳拿出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教材,说是在新德里书店发现的旧书,而此前用的则是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的老教材。她告诉记者,非常希望能够联系到中国的学校,争取一些中文教材。

  阮瑞山向记者介绍,印度汉学界有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两条主线,但这两者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从事中文教学工作的学者语言很好,但在中国研究方面则稍有欠缺;而从事中国研究的不少学者不会中文,只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国。“作为一名学者,如果要细致研究中国,应该读原始的中文材料。”开设中文课程就是为了将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融合,培养一批真正能够用汉语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阮瑞山开设的为期1年的中文课程,主要面向贾米亚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

  狄伯杰对印度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脱节的问题也深有同感。他表示,目前印度不少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参考资料仍是来自西方国家,文章视角单一,如果完全参考他们的材料,难免会有偏见。为了让印度学者具备阅读中文第一手材料的能力,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中国研究的副博士都要到中文系上两学期的中文课。同时,尼赫鲁大学中文系也在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中文教育向印中关系研究转变。现在该系本科已经开设了中国政治、经济、印中关系等课程,而在副博士、博士阶段所做的研究,已经完全脱离了汉语教育的范畴,侧重于中国问题、印中关系等方面。

  不过,阮瑞山也承认,现在能静下心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生并不太多。他告诉记者,由于印中经贸往来增多,现在学习中文的学生大多比较务实,首要目的是赚钱,这一点在自己的中文班里也不例外。

  印度中国研究所主席莫汉蒂教授对记者说,印度最近数年的中国研究已经获得了某些发展,但与普及中国知识的需要相比,进步还是不够。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印度人口超过10亿,懂中文的还是很少,只有有限的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而能够从事高级研究的则少之又少。“目前我们对对方的了解还是源于西方学者殖民时期以及冷战时期所撰写的书籍,叙事和理论都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目前两国直接交流的意识在增强,但印中的精英仍没有充分认识到直接了解的必要性。我们仍依赖于西方媒体和书籍来研究对方,我希望两国领导人能够推动印度的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国同样也应如此。”

  记者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了解到,目前国家汉办对于印度中小学的中文教育十分关注,现在已开设针对印度中小学生的短期冬令营,每年挑选20名印度学生到中国进行为期40天的短期语言培训。(吕鹏飞)

【编辑:于小喆】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