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周游列国教老外说汉语 黑龙江派千余人海外支教

2013年12月23日 09:55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0)
周游列国教老外说汉语黑龙江派千余人海外支教
教学生讲汉语“西瓜”
南祥虎和学生在一起

  2600年前,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日益扩大,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大刺激了外国人的好奇心,一些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正走出国门,通过教授汉语帮外国人寻到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

  据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赵雷老师介绍,自2004年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以来,我省(黑龙江)教育厅每年在省内招募志愿者和教师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至今已派出千余人到过几十个国家。如今这项工作正迈向第十个年头,2014年黑龙江汉语教师志愿者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对于那些曾出国任教的人员来讲,在国外的经历带给了他们哪些不寻常的回忆,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又有哪些不同,他们的工作仅是“教老外学汉语”这么简单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到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人,听他们讲述在国外教学中那些有趣、难忘的经历。

  欧美学生很直白

  老师讲得不精彩 他们课堂上会说“你讲得没意思”

  一位年轻中国女老师和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兴高采烈地举着各自剪的中国“喜字”剪纸和自己的创意剪纸,自豪地冲着镜头微笑,幸福和快乐溢于言表。那是获得知识的喜悦,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满足。

  姓名:孙玉琢

  身份:哈尔滨学院教师

  经历:2008年在英国伦敦的两所学校(Salesian College & Holy Cross Primary School)做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一年;2010年在意大利都灵(Confucius Institute in University of Turin)做汉语教师志愿者小语种培训一年;2011年在美国奇科的两所学校(Chico High & Marsh Junior High)做对外汉语教师一年半。

  17日记者采访孙玉琢老师时,她拿出珍藏的英文报纸,上面介绍着她教外国学生学剪“喜”字,她打开电脑,兴冲冲地给记者展示着这些年在国外任教的照片,回忆着每一段快乐的时光。这位80后已三次到欧美国家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讲起任教的经历,她半开玩笑地说,一到伦敦就被震到了。“我2008年去英国伦敦做汉语志愿者,因为之前没有在当地授课的经验,‘国家汉办’安排我们先观摩当地老师授课一个月后再授课。可是去了还没几天,一个英国学生的举动让我感到很惊讶。一天,我观摩当地老师的一堂教学课,课才上了一半,一个男学生突然站起来对老师说‘你讲得太没意思了,教学内容中文字太多,图片没几个,真无趣’说完,他就不再听老师讲的内容了。我当时很吃惊,因为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再说那位老师在课前认真准备了讲课内容,还制作了幻灯片,只是文字多了些,图片略少,可能不合这名学生的口味,外国学生居然可以这么挑战老师的权威。对当地老师,学生们都这么不客气,对我这个外来的老师要求岂不是更高?”

  孙玉琢说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对于每堂汉语授课,她都力求精彩、有节奏而富有个性。在外国教授汉语的过程中,学生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高中生都有,年龄不同,教学当中的侧重点也会略有不同,如何让课堂内容更有吸引力,尽量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自己最大的“学习值”,孙玉琢想了很多办法。教学龄前儿童时,她将儿歌、游戏融入到教学中,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伦敦,在哈尔滨……”这首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儿歌,经过孙老师换词后,小朋友们一边拍手做着动作,一边大声唱出,立刻对汉语有了亲近感。对于高中生,简单的游戏显然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孙玉琢说,她就寓教于乐地多讲授一些中国文化,从学写中国毛笔字,到剪纸、到品中国茶,再到探讨中国功夫,学生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染着世界。

  如今孙玉琢已是一个八个月大孩子的母亲,她说出国授课的经历让她的视野和心胸更宽了,也影响着她的授课方式。回国后,她也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活泼些。对比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她坦言,中国老师在授课时,理论知识讲授得更多一些,这可能与应试教育有关;而欧美国家的老师则强调个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内容,印象会更深刻些。在欧美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真的不大,即使是高三,仍是早8点半上学,下午3点半放学,而且每一天,学校都会安排学生上一节体育课或艺术课。对于某门功课特别有优势的学生,即使是小学生,如果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只要他们愿意,学校也会出车把他们送到大学校园中免费听课,这在中国是很难实现的。

  蒙古国学生很活跃

  学生把“句子”读成“包子”催生“红蓝教学法”

  蒙古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会的问题就会非常主动地回答,这一点,与国内大学生很不一样。有一次上公开课,一名男同学回答问题,因为蒙古国用的是字母文字,所以对汉字不熟悉,这名男同学就将“句子”读成了“包子”,听课的老师中很多人都精通汉语,这样的错误立即引来哄堂大笑,听到大家的笑声,这名男同学也笑起来,随后继续踊跃举手发言。

  姓名:南祥虎

  身份: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

  经历:2009年9月-2012年6月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伊赫扎萨克大学做汉语教师志愿者三年。

  提起在蒙古国那堂汉语公开课上的糗事,南祥虎依旧记忆犹新,他说虽然回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在蒙古国的经历,就像发生在昨天。“乌兰巴托以前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而现在已经成为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蒙古国的学生都比较豪爽,在课堂上很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会说出来,而且很喜欢问老师为什么。参加班级组织的校外活动时,因为中国老师在当地是外国人,学生们怕外国人在当地遇到危险,所以在出行或者活动过程中,都会刻意保护老师,男生会下意识地做这些事情。有一次,我和学生们一起郊游,有一个男孩子主动为我们分肉吃,就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肉来,自己先不吃,主动分给我们这些中国老师,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让客人先吃,不过在当时,大家都觉得挺感动。”南祥虎说。

  2009年,南祥虎和120多名中国志愿者来到蒙古国开始他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志愿者们大都不懂蒙古语,虽然在国内接受过培训,但无法达到课堂交流的水平。据南祥虎介绍,语言障碍是他们在蒙古国进行汉语教学中最大的困难。起初上课,学生瞪着大眼睛听,可一问会不会,他们却一起摇头。所以志愿者们只能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进行教学。这期间,就发生了学生把“句子”读成“包子”的事。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他们不断实践、探索、完善,创造出一种新的汉语教学方法——“红蓝教学法”。

  南祥虎解释说,“红”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代表着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蓝”则是蒙古国最为崇尚的颜色,象征着蒙古国茁壮成长的学汉语学生。他们备课时,将汉字生词通过《汉蒙词典》逐一翻译并组词造句。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也进行翻译。上课时,老师先解释课文生词,然后再让学习好的学生用蒙古语帮助老师解释其他学生不懂的生词,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先将课文的主要意思用中文讲解一遍,并让学习好的学生翻译成蒙古语,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翻译老师的中文讲解时,教师则通过自己备课时用蒙古语标注的内容来判断学生的翻译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解决了语言障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老师在汉语教学工作中,从最开始的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的信手拈来;从最初的与学生无法交流,到后来的教学相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红蓝教学法’发挥了主导作用。”南祥虎介绍。

  提起蒙古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南祥虎坦言:“家长不会给学生学习压力的,从小学到大学,除非家境特别困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学可上。”

  在蒙古国的任教经历注定成为南祥虎生命历程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说,在那里,自己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汉语文化的传播者,他将发展、前进中的中国印象渗透给那里的学生,向他们讲述日新月异的中国有哪些名城和古建筑,给他们讲中国的英雄人物,也将中国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良好文化氛围灌输给他们。学生们听了之后,对中国充满向往,更期许着亲眼到北京看一看天安门。

  “孔子”助我们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

  姓名:李永欣

  身份:黑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任职

  经历:2010年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有人说以“孔子”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到目前为止,“孔子学院”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这其中就包括由黑龙江大学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合作建设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教学,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增进中俄两国之间的友谊。在孔子学院工作的中国教师,以出色的工作,充当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友好使者。

  记者采访时,李永欣正忙着接待俄罗斯来的访问学者,百忙之中,他向记者介绍了学院的一些情况。2006年12月21日,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它是在俄罗斯第一所正式运作的孔子学院,也是继韩国首尔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成立)之后全球第二个、俄罗斯第一个举办儿童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点。自建院以来,有近万人参加了院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在李永欣看来,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凝聚并形成了“汉语热”。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讲中文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据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反馈的信息显示,在开办的第一期汉语学习班的学员中有一半以上是从事中俄边贸和导游工作的人。

  “教授汉语传播文化,仅仅是孔子学院的作用之一,让外国友人认识、了解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这才是我们设立孔子学院更重要的目的。”在李永欣看来,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就拿他所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即便两国的边贸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俄罗斯人都了解中国了。譬如,他们走进俄罗斯高校的图书馆或者资料室看到,绝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汉语学家编写的教材。诸如“公社”、“生产队”和“游击队”这样的词汇依然出现在俄罗斯人学习汉语的教材中。翻开汉语课本人们依然会看到“我们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工作”这样的句子。在访问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汉语系时,有幸参观了它的资料室,令人瞠目的是系主任展示的竟是1989年和1993年出版的《实用汉语教程》。“授课时,学生们曾不止一次地问我,是不是你们中国人还是人人都骑着自行车上班?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自行车在中国的确还有,但那已不是主要交通工具了。我们有发达的公交系统,私家车也日益普遍起来,并且我们还有高铁、磁悬浮列车,与你们认为的中国人还在为吃饱肚子发愁正相反,如今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开始为身体营养过剩而犯愁了。”

  据李永欣介绍,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自开课以来,来自黑龙江大学的教师每周向学生们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他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请中医专家讲授中医理论课,请华人书法家现场演示中国书法,开设太极拳讲座等。久而久之中国灯笼、中国结、长城和天坛等都成了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儒家文化在日常学习中展示出的独特魅力慢慢地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我们是用一种亲和、真诚的方式,把当下的中国、中国的文化完全地展现给人家,在逐渐了解中,他们会亲近中国,爱上中国。”李永欣认真地说。(王晓晨)

【编辑:于小喆】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