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们的汉语怎么别扭了

2014年04月17日 13: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我正在编的一部书稿遇上了点“麻烦”。作品里写了一个人物,患有癫痫,这部作品是方言特色,许多地方用口语,南方人不管癫痫叫“羊角风”,而是叫“羊癫风”。但是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癫”字条“癫痫”目的解释里,没有“羊癫风”,只有“羊痫风”的叫法。而“羊痫风”这个叫法,恕我直言,我这四十多年,无论是在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口里,从未听人说过。

  真正要命的是,出版物的质量检查系统,对词语的使用一直是以“较劲”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标准的。管文字质检的人,思维直来直去,其严苛近似于电脑软件,人家不懂文学,对作家们活用语言的思路也未必感兴趣。问题是文学除了作品对情节、技法和体裁的贡献,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活跃、创造语言。那么,有的描写到底是该按作者的本意出版,还是该按质检标准出版?

  类似的“公案”,在我过去二十年教书和编稿的经历中碰到的实在不少。比方说,“谁”为什么被规定念成shuí,而不是念成sheí?明明满大街都在sheí、sheí、sheí了,只有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还在可笑地撅起嘴唇发着shuí音。语言的读音演变,历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在起作用,为什么要人为地去违逆它,有意思吗?本来,像“类似国家语委”或是“×词典编纂组”这类的机构存在,有很大一个责任就是处理梳理这些演变的,但显然,目前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如果“谁”非要一直理直气壮地被规定念成shuí,那么按这个逻辑,北京前门的大栅栏,是不是就应该改念dàzhàlán了?

  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乱改,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呆板”一词中的“呆”,突然由多音字硬生生被规定为从此只能读dāi,闹得人人逢“呆”自危,满脸呆相,堪称当代汉字史上的活剧。以致有些人气急之下,多年后还会说出“改念法是为了逼大家买高定价字典”的偏激之语。气话归气话,考虑到有个别新版词典在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处于一种“被环境强制推销”的境地,气急之语有时还是具备了一定的质疑必要性的。

  我一个同事,不久前为孩子的小学语文作业发愁:有一道让学生数句子的题,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大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两句话,但小学作业的标准答案写明是一句话。我帮着同事分析了一下,虽说省略号在许多时候可以被视为一句话的完成,但在“标准答案”里,省略号及之前的句子,大约是被作为时间定语来看待了,所以它们被视为了一句话的一部分。这理解当然说得通,可一个人一辈子处理这种语言状况的机会有多少?

  多年的使用经历告诉我,《现代汉语词典》对人们常用词语的收录,显然是有着一定的缺失与不足的,加上近三十多年,社会发展快,外来词语、时尚词语的兴起和消失都较为迅速,词典修订起来又比较耗时耗力,不能保证每一版都没有收录“落伍”的新词,而对旧有词语更新解释的遗漏也在所难免。出版质检者为了省事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做法,大值得商榷。多元的时代,认真是对的,但“对”却可能变成“别扭”。(徐江)

【编辑:于小喆】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