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尼西亚华裔施明立:愿身体力行支持华文教育

2014年05月27日 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5月27日电 据福建侨网报道,日前,印尼漳华三语国民学校外派教师发表文章《赤心拳拳为华教》,讲述了印尼华裔施明立热心华教的故事。全文摘编如下:

  我在印尼任教的漳华三语国民学校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开学时,班里只有6名2周岁左右的幼儿。而这6名幼儿中,就有2名是施明立先生资助的。在与家长的交流后,我才知道这2名孩子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因为无法交纳入学的费用,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施先生为每一名幼儿交纳了215万盾后,每个家庭只需每个月承担20万盾的学费,负担立马减轻了不少。我当时就想,他的资助,也许能改变了这2个贫困孩子一生的命运。

  我后来还了解到,在漳华三语国民学校原来创办前期,招生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正是施先生毅然决然资助这2名学生的善举,为大家鼓足了继续办学的勇气,提升了办学的信心。截至2014年3月,学校已有24名幼儿。

  一天,施金全妈妈(施先生的姐姐)给我送来一本书,书名叫《生活拾取》。她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施明立先生,“念慈”是他的笔名。全书共36篇文章,全部用中文撰写,有随笔、有小说、有笑话……亦庄亦谐、亦雅亦俗,通过点滴趣事,发人深醒,目的是“唤起华族子弟的良知良能,端正华族子弟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敬和认识”。

  带着敬佩之情,我仔细拜读了《生活拾取》。在《惨也》一文中,我找到他热心华文教育的答案:“侨居异国的我们,生活在被排斥、被迫害的环境中,《公民》《常识》等的基本教育,也被约束得随之流失。连节日风俗等活动都被限制,简直生活在‘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原始社会里。最后,我们的子弟连自己的姓,自己的祖籍、祖先都不知道。幸而,近来许多华社团体纷纷开办三语学校……还有许多博学人士、热心青年,不辞辛苦,不贪名利,投身文教工作,以挽救我们华裔后辈的这场厄运……”

  我顿时联想到自己,我作为一名外派教师,离开亲人不远千里,飞越千山万水来到南海漳教学汉语,不也正是为了华文教育吗?我突然有一种想法:有机会一定要结识一下这位老前辈和他聊一聊我们都关注的华教。

  机会终于来了。我还记得那天正好是元宵佳节,我们驱车数公里来到施先生家中拜访。闲聊时,他回忆起自己年青时求学的经历。施先生是第五代华人,他的祖辈1821年就来到了印尼。在1948年的排华风暴中,他的家庭遭遇了亲人被屠杀、财物被抢掠的厄运。原本殷实的家庭一贫如洗。作为家庭中的长子,施先生17岁就离开家乡到泗水工作。1962年,他曾考入印尼厦门大学函授班。但因生活窘迫,无法参加学习。无缘走进大学的课堂,一直是他终生的遗憾。也正是如此,他知道贫苦子弟读书的不易。所以,他尽力去帮助其他人。据我了解,他已经陆续捐助了18名孩子,为他们争取到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甚至,在他影响下,亲朋好友也加入到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

  施先生已经退休十多年。退休后,他在家里创办“快乐组合”活动,每逢周末,朋友们都会到他家练唱中文歌曲;每年的元宵和中秋前后,都要组织活动,欢庆中国传统节日。我还记得,2月15日的晚上,施先生家正在举行元宵庆祝活动,图隆阿贡县300多位华人参加活动。人们在这里亲热地交谈着,尽情地歌唱着,幸福又满足…… (汤仁妹)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