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梁振英:香港经济发展要用好国家给的支持

2012年06月24日 17: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6月24日电 (记者 邢利宇)“前两位特首过去15年,在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面做了巨大贡献。在他们的基础上,未来5年,我重要的施政方向是解决民生深层次矛盾问题,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上用好国家给的支持。”还有不到10天即将上任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民生问题在香港比较突出”,梁振英近日在受访时首先坦陈,一是住房。香港房价和租金较高,且过去8年间,房子落成量一直下滑,造成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要维持楼价的稳定,应适当增加土地供应量,梁振英表示,特区政府是最大土地供应者,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希望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此外是医疗和老龄化的问题。

  谈到香港的经济发展及与内地的关系,梁振英也有自己的想法。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支持香港,巩固与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一个是巩固一个是提升。这两个词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梁振英认为,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港口,如果货柜码头吞吐量增加一倍,只是扩大了业务量,没有做到提升。

  同样是国际航运中心,伦敦则侧重船舶买卖、租赁、登记,管理服务,提供船舶融资、保险及相关法律服务。“如果我们在码头基础上,能发展成为类似伦敦的国际航运中心,算是有所提升。”梁振英说,如今国家已逐步发展为世界上航运船舶大国,很需要一个类似伦敦的国际航运中心,给国家的船队、航运业做好服务。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里面,我相信香港在这方面很有条件,”梁振英说,如是发展,香港在为国家服务同时,自身经济也有所发展。他认为,如果今天葵涌货柜码头上工作的工人,其子女未来经过培养,成为海事法律师或海事保险专家,或者在银行做船舶融资贷款工作,对家庭是一种进步。“如果每个家庭有这样的进步,香港社会就有进步。”“所以香港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我很有信心,而且扩大香港的经济基础,我们也有方向和办法。”

  梁振英回顾,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年轻人,离开学校时碰上香港经济发展旺盛期。特别是1982年始,由于中英谈判,一部分人觉得香港前途不明而移民,加上一些原本聘用外国人的工作,用人本地化,年轻人就有很多机会。如今香港年轻人则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

  对此,除了适度提高香港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对经济发展适度有为外,梁振英还提出,打造香港的“体外经济”,即为港外工作的港人创造条件。

  据粗略统计,目前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的香港人约30万,与香港劳动人口370万相比,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梁振英认为,如果再多一些中、高层人士,自己选择去内地发展,香港就会出现类似30年前的状况,年轻人也可以向上流动。“怎么为香港人在内地提供更好事业发展机会是一个大课题。”

  与此同时,梁振英也欢迎内地的朋友们来港发展,“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大家会发现在香港创业发展自己的事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谈到香港人的家园情感,梁振英说,首先要团结好香港人。上世纪70年代香港流行一句话“家在香港”, 梁振英认为这只能体现一家人跟香港的空间关系,没有表达一家跟香港两百万个家庭之间的感情关系。

  “经历了父辈一心回内地,经历了70、80年代香港人到处移民,香港回归15年我们慢慢发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条件可以让香港人更团结”,梁振英说,“提出‘家是香港’,表示我们香港几百万人是一家,我们之间有更深厚的感情,有共同的未来”。

  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也形同此理。梁振英记得自己23岁刚从英国留学回来,每天到深圳帮做城市规划。那时,过关到深圳的香港人大概40人左右,现在一天达20万人。

  香港回归祖国15年了,梁振英回顾,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工作时走基层听民众意见。有民众质疑1997年7月1号早上起床买第一份早餐必定不会用港币了。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筹划,1997年香港法定货币按基本法落实了——是港元,自由流通、自由兑换。“一个国家两种货币,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和可行性。”

  如今,港币市场正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非常好的平台和经验,“所以‘一国两制’,包括两种货币制度,也令香港跟全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很好伙伴关系。”梁振英说。(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