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物业破局 龙湖发布白皮书走出第一步

2012年09月13日 15:26 来源:华龙网 参与互动(0)

  核心提示

  物业管理,还是物业服务?

  既是不同的商业理念,也是不同的商业路径

  现实的困境证明

  当市场无法按照服务价值决定服务价格

  靠收取物业管理费

  物业管理行业难以做精,也难以做大

  现行的规则是:通过物业进行品牌增值,通过地产收益补贴物业

  在现行的规则下,龙湖物业毫无疑问是优秀的

  但问题是,如果商业模式不变

  龙湖物业永远无法做成一个产业

  物业之困

  2012年8月31日,龙湖《物业标准白皮书》发布。

  同一天的新闻,南岸区四海花园小区,物管弃管。

  草坪上随处可见踩扁的易拉罐和纸屑,凌乱不堪。

  保安称,已经有2个月未拿到工资。

  亏损,成为悬在物管公司头顶的利剑。

  “单纯从物业上面讲,龙湖的物业做得这么好,每年依然是亏损。”龙湖集团物业管理部总经理周洪斌直言不讳。

  “前辈子造了孽,这辈子搞物业。”这,是流传在物管圈子里的一句玩笑话。

  有多“造孽”?

  2008年5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出台《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亏损程度达到40.07%。

  物业管理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81年登陆我国深圳,经过31年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超过5万家的物业管理公司。

  在重庆,物管在主城区覆盖率达到86%以上。

  工商登记注册的物业管理企业有1952家,一级资质50家,二级资质212家。

  记者调查采访了重庆本土7家物业公司,无一家公司称自己盈利。

  矛头指向一处——物业费。

  重庆物业费收取标准,现在参照的,是1999年的《重庆市城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施办法》。

  江北区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李预兵说到这个文件,颇有微词。

  “十几年前的收费标准,作为现在的价格指导,合适吗?1999年的时候清洁工300多块钱一个月,现在要1200元左右,当时的保安500元左右,现在普通保安2000元以上……但收费依然是十几年前的标准。40%的亏损这个是平均数,是拉通算,实际物管亏损情况远比这个严重,基本上7成亏损、2成保本、1成盈利。”

  “各地城市都有物业等级制度,每一等级根据提供服务的基础内容确定价格,比如重庆一级企业高层最高只能收到1.9元,这个价格就定死了。但这里有两个问题:我们定的价格都是对物的管理,对人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物业的70%是人工成本,人均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还有一个成本是能源,水电气等价格上涨,这两个成本在未来还会上升。成本定价的模式决定了即使赚钱也是很小的,收费率没有达到85%,注定亏钱。”周洪斌解释。

  恶循环怪圈

  亏损绝对不是企业的真实意愿,那么,靠什么赚钱?

  “我们会增加上下游产业链。”周洪斌称,“对于整体品牌打造来讲,龙湖物业所创造的价值非常之高。”

  “同样品质的楼盘,因为物业好,在售房价格上是能体现的。比如成都的物业能为一个平米增加300块,上海的龙湖能增加2000块。”

  物业服务做品牌,品牌构建后推动地产售价,地产盈利补贴物管。这个模式,几乎是绝大部分物管公司所采取的转移收益形式。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管用。当地产遭遇寒冬,依附于地产之上的物管要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最直接的途径是降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以前一个小区物管要配50个人,现在就少配。以前保安招年轻人,现在招年龄偏大的老头子甚至老太,维修偷工减料,行业之间乱杀价。”说起现在物管业的乱象,李预兵痛心疾首。

  当无力支付现在高昂的成本,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方式是削减配置,服务质量下降,业主不买账,物管和业主的关系似乎“水火不容”。

  物管和业主的纠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1年,南岸区法院共受理各类物业纠纷案件454件。

  2012年1月到4月,南岸区共受理物业纠纷案件210件。

  物业纠纷案件数节节攀升,案件呈现的形态也五花八门——合同纠纷、物业管理纠纷、逾期违约纠纷、拖欠拒缴物业费纠纷……

  业主抱怨服务质量低,行业抱怨物业费和服务价值不能等值。

  一个“物业亏损——服务减少——业主欠费——服务降低——物业亏损——服务减少……”的怪圈形成。

  优势在“信任”

  龙湖似乎一直在这个怪圈之外。

  “对于依托地产的物管来说,物业的作用在于品牌的长期支撑。”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市场官秦力洪称。

  “现在不是一个挣钱的时候,服务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物业需要多少钱,地产来补。”

  地产很清楚,龙湖的物业,让龙湖的房子增了值。

  相比于其他物管和业主的“水火不容”,龙湖物管同业主之间,建立了信任。

  “整个行业的紧张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人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信任成为一种稀缺的产品,我们和业主之间的信任,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竞争力。”

  2012年8月31日,龙湖物业发布《物管标准白皮书》。

  7次修订,2578个标准,几近苛刻。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管‘物’,而是服务‘人’。”秦力洪强调。

  不同于别的物管公司,龙湖物业前期介入组从项目拿地之时就开始介入,全程参与房地产开发前期拿地、中期施工和后期交付的所有开发环节,站在物业管理和业主使用的角度给地产开发方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龙湖集团内部统计,2011年,龙湖物业向龙湖地产提出超过59万条完善及整改意见。这59万条意见至少减少了龙湖70%以上的物业纠纷。

  业主的需求,龙湖最大限度地满足。

  秦力洪讲了一个故事。

  物管公司照例进行满意度调查,在一位业主家中,女业主讲物管的好,说起来滔滔不绝,两个小时过去了,男主人有些受不了,争吵起来,女主人吵了一句,“你天天不回家,菜刀钝了都没人磨。”

  物管人员就想到这是一个需求,然后,磨菜刀,就成为龙湖物管为业主服务的固定项目。

  晒被子会影响美观,但物管发现这是一种需求。于是上门登记,提前告知业主晒被子的时间,组织大家集体晒被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从对“物”的管理到对“人”的服务,龙湖把二者做到了极致。

  不仅仅是收获了93%的客户满意度和99%的缴费率。信任带来的最重要的,是龙湖品牌的奠定,是龙湖地产销售的节节攀高。

  “12年前,龙湖南苑西苑同周边很多洋房花园的售价水平差不多,现在,二手房转让的价格差距很明显,龙湖的房子普遍售价都比别家的高。”

  因为龙湖的物管而买龙湖的房子,买龙湖的房子能保值,这几乎成为本地人的共识。

  物业的效益用地产转移支付,龙湖无疑成功了。

  当标准遭遇壁垒

  “我认为一个行业要长期发展下去,要保持一定水平和品质,要有合理的利润,平均利润到5%,如果要优质,则要到10%,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最低标准。”周洪斌说。

  事实上,从纯粹的物管角度,龙湖物管每年亏损。

  没人能肯定,依托地产,物管能走多远。

  地产会有寒冬,这是吴亚军的强烈的危机意识。

  欧氏几何证明: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

  龙湖现在已经有地产、商业和物业三个支柱,但是品牌只有龙湖地产一个。

  龙湖《物业标准白皮书》发布,宣布物业品牌独立推广。

  龙湖把物业独立发展做成一个产业。它必须要解决这个产业的难题:如何盈利?

  “整个行业现在的状况堪忧,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李预兵说,“价格是这个行业发展瓶颈的最关键因素。”

  作为重庆最早的一批物业人,李预兵对这个行业的担忧,声称到了“危险”的地步。

  如何破局?

  价格机制市场化,这几乎是物管业内人士共同的呼吁。

  “实际上,要变这个价格很难,准公共服务包括能源、水电气、公共汽车、地铁、医疗、物业等,物业是政府参与程度最低的一个,管制者和经营者分离之后,不是利益相关方,也没有动力去调整。”周洪斌颇感无奈。

  会不会有价格调整?什么时候来?行业没底。

  在现行的价格机制下,虽然相关条例规定可以涨价,但需要同时满足“住户过半”和“建筑面积过半”这两个条件,李预兵觉得涨价也行不通,“中国人讲究价廉物美,业主谁愿意涨价?即便是有一半的业主同意涨价,但是另一半的业主不同意缴费,这样的涨价没有意义。”

  除了“价格机制”,业主的意识也很重要,“大家觉得没有物业不行,但是又不接受物业涨价,有偿消费的意识不够,所以整个社会对物业的理解程度也需要提高。”

  “物管公司要在这种瓶颈中发展,物业增值服务必须加强,很多物管公司都有中介、家政等服务,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主要收入的支柱。从服务产品来说,始终要自负盈亏。很多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已成为社会化的服务行业,物业管理公司或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李预兵认为龙湖物管白皮书的发布“如果能执行下去,对行业有引导作用。外界对物管的误会太多了,公开透明化,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

  为什么发布白皮书?秦力洪坦言目的是助力龙湖品牌全国化。当龙湖的版图扩张到全国14个城市74个项目,管理面积超过1500万平米,白皮书的发布,让龙湖在全国管理上有了准则和方向。

  但这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业面临的价格机制壁垒,靠白皮书依然无法打破。

  但他看到的是机会,大家都在瓶颈期,“穷则求变,当前看起来行业很纠结,是死胡同,谁先破局,谁就占据未来。”

  龙湖想破这个局。

  它选择另外一个路径,延伸上下产业链,改变盈利模式。

  发布《物管标准白皮书》,龙湖,走出了第一步。(记者 骆小燕 实习生 王静)

【编辑:张慧鑫】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