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谈基层干部形象重塑:“接地气”能获好效果

2013年06月04日 10:0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一味说好,通过所谓典型,把基层干部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和专门说坏、拿极端事例说事,将基层干部彻底“妖魔化”,这都不符合事实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有不少负面看法。负面形象的形成,有体制及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干部自身的原因。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从体制、舆论及干部自身等多方面入手。

  乡镇街道“巴掌大的权力”要担“天大的责任”

  在职权上,乡镇、街道可谓“没有子弹的枪”——既缺乏执法权又缺少工作手臂,在职责上却“巴掌大的权力”要担“天大的责任”。省、县、市级政府均可用文件落实文件,乡镇、街道却不行,他们必须通过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行动,才能将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坊间邻里。

  我国地方政府是“压力型体制”,发展指标层层分解,逐级下压。区县级政府常将上级下达的各种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后,通过责任状形式下达乡镇、街道,责令其按期完成。凡能完成指标者,便有升迁资本,否则怕连现职也难保住。面对如此高压,乡镇、街道不得不想方设法(甚至弄虚作假)去完成指标任务,其他问题只好不闻不问。同时,乡镇还不得不延长工作手臂,搞所谓“强人治村”,因为只有强人才能帮其落实高指标、高任务,至于完成任务过程中强人贪污腐败一点,侵犯公民权利一点,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不免出现任务指标完成亮丽、社会问题却不断累积、百姓怨声载道的奇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

  综上可见,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要改革条块分割体制,明确划分政府间权力,以便基层能因地制宜地实行具体到位的管理、服务。应根据“权随事走,财由事定”原则,明确哪些属于基层事务,哪些不属于基层事务,属于基层事务,就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财力。精简政府中间层级,将节省下来的编制、财力充实到一线基层,使其有能力进行具体到位的管理、服务,以免其用“最弱的肩膀”扛“最重的担子”!

  同时,还应废除政府承包责任制,切实改革目前指标层层下压、层层加压的压力型体制,放活基层干部,使其从上级下派的各种琐碎、繁重、形式主义的任务指标以及层出不穷的考核评比中彻底解脱出来,以便有较多时间、精力用在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上。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既要体现上级的硬性要求,也要体现民众意志和民主管理。例如,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服务、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道路修建、建设规划、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考核的依据应主要是民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以保证基层干部可以不“唯上”,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做出人民真正满意的成绩,赢得人民的爱戴与支持,重建自身形象。

  “接地气”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止谤莫若自修”,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第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及物质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治理的第一线。“郡县治,则天下治”,再好的政策也得靠基层干部去落实,没有优秀的基层干部,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干部职级偏低,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压力、难度及复杂性怕比一个中央、省、市、县政府主任科员要大得多,可是他们却处在同一职位序列——科级,而且一个从乡镇开始入职的公务员,按部就班地升到乡镇党委书记常要十几年之久。由于待遇与职级相对应,政治待遇低即意味物质待遇低,以致优秀人才多不愿到基层工作。建议提高基层公务员政治及物质待遇,不妨将县级政权升为副厅级政权,乡镇、街道升为处级,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任职,基层就难有好的治理效果;没有好的治理效果,干部形象当然难以提升。

  第二,牢固树立为民“做事”信念。国人一向重名分,一向有官本位情节。不少官员把“做官”而非“做事”作为人生目标;很多民众以官位的高低来衡量官员们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高低,一个人一旦在基层“小吏”的位子待久了,可能会自觉没面子,别人也会觉得他没本事。在如此内外压力下,他们当然不愿长期待在基层,当然要热衷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甚至尔虞我诈,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衡量官员人生价值的高低其实不应在官位,而在为民做实事。如果一个人当了大官而未为民做事,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第三,基层干部要努力“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基层干部除了应有普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外,还应具备做基层工作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基层工作可能要风餐露宿,需要不怕吃苦耐劳;基层工作面对的多是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爱心;基层工作常要面对不能开除、不能“一票否决”、没工资克扣、无职称可评的农民或市民,需要更多的耐心;基层工作可能会遇到“有吃有穿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臭骂你,你来硬的要告你”的民众,更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总之,基层干部是“接地气”的岗位,只有具备各种“接地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进而取信于民。

  实事求是,力戒被污名化

  长期以来,我国舆论界对基层干部的宣传与评价陷入两极化:一种是刻意找“高大全”的“典型”,进行美化宣传,不少时候即使所找“典型”一点也不典型,一点也不能感动社会,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这样的宣传不仅不会取得正面效果,听多了反而还令人讨厌。另一种是专挑基层政府的弊端和基层干部中的败类进行铺陈、渲染,完全漠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们的正面作用,把基层政府说成“掠夺性政府”,把基层干部说成“打麻将三更天不睡,喝老酒三五瓶不醉,干工作三五天不累”的“三五”干部,以及“早上是相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的“三公”干部等,对基层干部确实存有一定的“污名化”倾向。

  以上两种态度都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新闻材料本身的真实,还应体现在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真实。一味说好,通过所谓典型,把基层干部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和专门说坏、拿极端事例说事,将基层干部彻底“妖魔化”。即使典型和极端事例本身再真实也不意味新闻的真实。

  针对目前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的“污名化”倾向,确实应该“寻找最美基层干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正面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及内心世界,体谅他们夹在上级“一票否决”与底层“怨声载道”之间“两头受气”的苦衷,以及“用最弱的肩膀扛最大的责任”的无奈,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艰苦奋斗精神,帮助社会各界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

  只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难找”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下足功夫,找到确实能撼动人心的“真最美”而非“伪最美”。同时,在宣传“最美”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两分法,避免绝对化、模式化、脸谱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为社会进步积攒“正能量”。(来源:人民论坛杂志(总第405期) 作者:谢宝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程涛】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