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康杰:海外华文传媒21世纪的“夹缝”

2015年08月17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作者:刘康杰  广东外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1世纪的今天,海外华文传媒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发展迅速。从数量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报纸还是电视台、网站、微信,都呈几何级增长;从地区来说,海外华媒的分布也越来越广,不管是在一个国家以内,如美国、澳洲、加拿大,有华媒的城市不断增加,在非洲、南美这些原先华媒不多的地区,现在中文报刊电视网站也四处开花。从形态上来说,海外华媒从以报业为主体的媒介形态,过渡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存阶段——网站、微信等日新月异。

  然而,透过表面繁荣的背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看到了数字背后的深刻忧患。海外华媒的报道质量、人才素质、新技术运用等情况,总体上与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差距很大。一句话,其实海外华媒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它们既不是海外“当地”的主流媒体,也不是中国的“媒体”,夹缝中求生,内外压力极大。

  “为华人代言”功能,是海外华文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海外华文媒体必须深入华人社区,为华人服务,为他们发声,深刻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海外华文媒体是生活在华人社区之中的,除了传递家乡声音,帮助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外,还应该多报道社区成员,诉说他们的酸甜苦辣,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样华文传媒才能起到其他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获胜。笔者查阅了澳洲的两大华文日报,它们是否发挥了这些作用呢?

  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查核了2008年8月8日至23日两家澳洲华文日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第一家报道北京奥运会共计419篇,另一家共计262篇,项目有“消息”、“通讯”、“评论”、“社论”、“中国报道”、“澳洲报道”、“澳洲华人报道”。

  第一家华文日报大篇幅地报道了北京奥运会,每天均在6至7个版,共有419篇报道,其中消息最多,达到320条(占76%),还有79条通讯和10篇评论。通讯每天都有,主要详细报道了开幕式及重大赛事、刘翔退赛、美国游泳名将菲利普等著名运动员。有10篇评论对具体赛事发表了意见。另外,有10篇消息报道了澳洲运动员获奖情况。有关中国的报道,达253篇,占60%。然而,巨大的反差是,仅有一篇报道是有关澳洲华人的短讯:澳洲华裔伍丽群获得奥运会女子跳水银牌。

  第二家华文日报每天用4个版报道北京奥运会,一共刊发了262篇稿件,包括238篇新闻,18篇通讯和6篇评论。其中,对中国的报道有“飞人刘翔”退赛、开幕式、闭幕式等。其他通讯包括美国运动员菲利普获得8枚游泳金牌等。该报对家乡(中国大陆)的报道最多,达136篇,占总数的60%。对澳洲的报道有7篇,集中在运动员方面。而对澳洲华人的报道也仅有区区的一篇简讯。这篇简讯也是概述了伍丽群获得女子跳水银牌。

  从以上分析可看到,两报均起到了联系家乡的功能,但是却没有起到“为华人代言”的作用,深刻反映当地的华人社区。首先,从读者研究的角度看,两报并没有通过奥运会反映华人的现实生活。这包括,第一,澳洲华人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因为他们已经在澳洲生活,是否更加关心身边的事情,从而减少了对家乡事件的关注?还是虽然他们已经定居澳洲,把澳洲当成家,但还是心系家乡,特别关注奥运会?第二,澳洲华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程度。澳洲华人是否支持北京奥运会?奥运会是世界级盛事,这一盛会能够在历经百年衰落战乱后崛起的中国举行,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渴望。澳洲华人是否持同样观点?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贫穷、腐败、高房价、青少年失学、环境污染等问题广泛存在,澳洲华人是否认为举行北京奥运会的时机并未成熟?可惜这些问题在两个星期的奥运会报道中,没有得到体现。

  另外,从新闻学角度来说,两报也并没有从奥运会中反映华人状况。伍丽群既是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华人新闻报道的好题材。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缅甸人,她在澳洲出生,参加奥运会当年只有13岁。伍丽群在学习之余,努力练习跳水,以中国人特有的灵巧,在世界大赛取得良好成绩。奥运会前,她既接受澳洲教练的教育,又接受中国教练的培训。她在奥运大赛上取得佳绩,是中国和澳洲的成功,也是华人的骄傲。其实,不少澳洲华人还在职业发展中苦苦挣扎,伍丽群的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鼓励。然而,有关她的报道,仅限于一条动态消息。因此,两份报纸在奥运会事件报道中均没有发挥“为华人代言”作用。

  笔者同样采用“内容分析法”,核查了这两家华文日报关于2007年11月1日至22日“澳洲大选”的报道。两报分别发表了99篇和76篇相关报道,其中一个相同点是两报均倾向于由陆克文领导的工党。

  第一家华文日报刊发了10篇有关工党的正面报道,是负面新闻报道(仅4篇)的2倍。比如,在竞选的最后时刻——11月22日,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红色大标题报道:“工党上台澳洲可加速发展”,并配上了陆克文的照片;而对于由霍华德领导的联盟党,该报刊登了13篇负面报道,仅2篇正面报道。

  第二家华文日报的情况类似,特别是对于联盟党,刊登了11篇负面报道,仅有3篇正面报道。另外,该报对工党的正面报道更多,达到15篇。比如,该报11月5日也用通栏大标题介绍工党政策:“工党设首置者储蓄特殊账户。”由于房屋买卖在澳洲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利于树立工党的良好形象。

  两大华文日报的这些报道,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澳洲的基本政治制度——大选,给读者提供了选举制度的运作与过程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两个主要政党工党和联盟党的政策思路、执政重点的不同,以及政党领导竞选技巧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大选信息,有助于当地华人深入了解澳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因此,两报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融入主流社会功能”。

  然而,两报报道都是以消息为主,在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任何评论。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22天的澳洲大选报道中,竟然没有一篇有关澳洲华人的报道,没有通过这一事件去深刻反映澳洲华人的情况。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澳洲华人的政治倾向性,如澳洲大陆背景和香港背景的华人,居住了5年以内和5年以上华人,倾向于哪个政党?第二是澳洲大选、少数民族政策与华人的生存问题。澳洲大选决定总理、内阁和政府部门,新的国家领导集团将制定一系列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居民生活、就业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其中,新政府对华态度如何?新政府对移民(特别是中国背景移民)是怎样的态度和政策?这些都对澳洲华人生活、工作、福利等有直接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因此,华文传媒必须在大选期间为华人代言,维护华人利益,反映他们的政治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愿望。然而两报却没有任何相关的报道。或者说,其实华人读者在这22天读到的新闻,与在其他主流英文媒体中读到的,只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同,而不是内容上的不同。因此,两份报纸均没有发挥“为华人代言”作用。

  通过对澳洲两大华文日报关于北京奥运会和澳洲大选报道的比较研究,可以概括两报的总体特点:发挥了联系家乡、融入社区功能作用,但当地华人新闻量少质差,很明显地凸现了两报的弱点,“华人代言功能”的严重缺乏。

  从全球眼光来看,在全球主要移民传媒——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希伯莱文等移民媒体中,中文媒体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仅参加2013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华文媒体就有235家,可谓蔚为壮观。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全球本土化的危机。

  对比研究表明,不少美国的华文媒体也并未深入当地社区,充分发挥“为社区代言、为华人代言”作用。一直以来,不少美国华文媒体就因为缺乏对华人的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而受到学者批评。在历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论文中,也有文章揭露了报道雷同、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扎根社区等类似情况。

  对澳洲两大华文日报的研究,以及与美国华文媒体的对比表明,虽然华文媒体发稿量大,却很少、甚至没有华人最关心的、他们自己的新闻。其实,海外华文媒体的读者就是当地华人,媒体对读者的忽略,最终会造成读者对媒体的摒弃。另一方面,海外华文媒体的本地新闻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内容类似,中国新闻则与中国国内的新闻重叠。这样,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媒体与当地主流媒体、中国国内媒体的竞争已经丧失先机。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现象并非只有华文报纸才有,许多海外华文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也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些媒体上的原创内容极少,绝大部分是引用中国或当地媒体的内容。

  美国的社区与移民媒体学者Lauterer强调地方性对社区媒体的极端重要性。他甚至将自己的书的副标题定作:“绝对的本地”(“ruthless local”)。他在书中详细考察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报纸,特别是西班牙语报纸。他指出,只有扎根于当地社区,报纸才能发掘到最适合当地读者的新闻线索,留住当地读者,保证发行量,获得稳定的广告源。这样,移民媒体才能在与主流媒体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海外华文媒体必须进行内容上的“本土化”,“为社区代言、为华人代言”,大力增加华人新闻报道数量,同时大力加强深度报道、独家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获胜。

  不容置疑的是,海外华文媒体是形式上的“全球化”媒体。如果海外华文媒体在内容上实行“本土化”,大力加强当地华人报道,获得华人大力支持,又强化与中国的纽带作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必将出现新景象:海外华媒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当地”。反之,如果海外华媒疏于“本土化”,忽视了当地华人,将会变成“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当地”,夹缝中的生存将会十分困难。

【编辑:谢萍】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