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归回国二次创业:用国外经验“重头再来”

2012年07月05日 14: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海归回国二次创业:用国外经验“重头再来”
图为范晔(前排左一)回国创业之初的工作团队

  如今,不少中国学生以“镀金”为目的出国深造,将海外文凭作为学成后回国创业就业的敲门砖。但也有一群海归,他们并不急于归来,而是在海外创业后回国“重头再来”,以期用在国外积累的丰富经验,更好地创业于中国。

  郑晔:用海外创业心得编写“企业程序”

  80后海归郑晔曾在新西兰学习、工作10年。2011年回国后,他创办了宁波思塔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离岸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

  郑晔一直都有回国创业的想法。为了锻炼销售能力、更好地在国内创业,他曾和朋友在新西兰创办一间电视广告公司。郑晔认为,这段经历让他在做涉外生意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中西差异。

  “例如报价,外国客户一般要求详细的清单细则,而国内则大多是模糊的;电子邮件营销方面,欧美法律对发送信息的管理很严格,而国内做外贸业务时则倾向于发垃圾邮件;沟通上,欧美人通常直接说明来意,国内则习惯先寒暄一番。”郑晔列举了两次创业中发现的不同,并将这套心得“流程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一组企业办公程序”,让没有海归经历的员工,也能按照程序办事,在涉外环节中应对自如。

  康睿:在美创业给我上了堂“谦虚课”

  “我研发出的产品,效率很高。但对于技术的自信让我忽略了用户需求,最后没有中标,这对我震动很大。”康睿如是说道,“专业人才一定要谦虚,这是美国创业经历教给我的重要一课。”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康睿创办过一间从事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的公司。由于看准了国内创业机会多、政策扶持力度大,他回到中国,倾注精力经营“你定旅行网”。两次创业经历,让康睿学会了谦虚和倾听。

  “在美国商界,甲方乙方界限分明。作为乙方,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重。回国以后,我在经营中延续了这种理念。现在,我在公司里90%的时间都用来‘听’,而不是只坚持自己的技术观点。”康睿说。

  理性看待差异 大胆闯回国内

  对于有过海外创业经验、又有二次创业热情的海归来说,回国创业不失为一种良好选择。但仅有海外创业带来的启示远远不够,海归回国后,还需正确处理创业环境的差异。

  康睿认为要理性地看待不同的创业环境的利弊。“在美国,成立公司相对容易。从注册到融资,相关的一系列组织比较成熟,可以主动配合企业的销售和公关;在中国,企业往往要自己找资金、财务人员。而对于创业之初的企业,这些往往难以达成。”康睿分析说,“但在美创业时,可能会遇到因华人身份受到不公待遇、语言和文化有隔膜的问题。”

  郑晔强调了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例如我从事的行业,在新西兰已经很成熟。但在国内报税时,我们发现,税务人员对此不甚了解。”郑晔说道。但郑晔认为,海归若能适应在海外打拼的生活,通常也能在回归本土商业环境后游刃有余。

  “海归一般都有股‘闯劲’。”郑晔说,有志于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妨将胆子放大,勇敢“闯回来”。(江源)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